对新加坡,槟榔屿及马来半岛的殖民统治,了解当地的社会,人文及地理情况,做一个调查。
但由于时间实在来不及,只能惋惜的放弃。
转而取其次,顺道经停香港一天,便马不停蹄的北上返回金陵,中途在澎湖列岛也不停留。
光明号大帆船一路北上,两天后,便顺利的越过巴拉望岛与吕宋群岛之间的海峡,调转前往西北的航向。
再经过一日一夜的航行,于第4天上午抵达香港岛外海。
当风帆大船驶入维多利亚海湾,展现在郑国辉面前的是一个繁华的港口,星星点点的停泊着四五十艘西洋风帆大船。
而在靠近码头边的泊地,则有密密麻麻的数百艘小木船挤靠在一起,这就是南方人所说的胥家船吧?
在海湾里
还有很多小船往来与港岛两岸,操控光明号大帆船的船长霍海生急促的下达一连串命令,指挥水手忙碌起来。
帆缆手就像灵活的猴子一样爬上桅杆高处,将绳索收束上来的主帆一一捆扎牢靠,仰头看着都觉得极危险。
若是掉下来,摔在甲板上肯定必死无疑,侥幸摔入海中,运气好能留下一条命。
先后收了主帆和后帆,风帆大船速度骤降,缓缓的驶向码头区域。
停好了船
一个叫做黄连胜的中年人连忙迎了上来,此人是安插在香港的头目,用行商做掩护,刺探情报。
不但香港有,在新加坡,钦奈,曼谷,巴达维亚和马尼拉,如今都发展出了这些坐探,用于汇集当地信息情报。
郑国辉便轻车简从的带了十几个人,留下船长霍海生与码头的收税官交涉,乘坐两辆四轮大马车前往市区。
这个年代的香港铜锣湾是造船厂和军营,附近还有个小村子,散发出渔产品的腥咸味道,还有一些臭。
家家户户都晾晒着咸鱼,高高低低的网绳木架上挂的像万国旗一样。
进入城区后
郑国辉注意到道路两边都在建房,形制非常类似于广州城盛行的“唐楼”,高2~3层,宽15呎(约4.5米),多以青砖砌成。
唐楼屋顶是木结构及瓦片筑起的斜顶,用木楼梯连接上下,很适合南方多雨的天气,居住舒适度比贫民的寮屋高了不止一层。
这种多层楼房,在兰老岛也大量的建设中,所不同的就是一层连廊互通,更类似于海口与厦门的骑楼。
骑楼最早源于英属殖民地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人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据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