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官员在其他地方可以吆五喝六,但在这些油盐不进的官兵面前,连半点招儿都没有。
没办法,只能白跑一趟。
等到臬台吴维成带着公文来到鼓楼军营,才知道郑国辉乘船已经离开金陵,北上京师去了。
涉案粮商王进财一家,也同船押解前往京师诏狱,相关的案子交由朝廷审决,谁也插不上手。
大张旗鼓前来的臬台吴维成听的脸都黑了,结结实实吃了个闭门羹,带着肚子气坐回轿子里,命人掉头返回。
这时候还滞留在鼓楼军营门口,既没人招待,又找不到主事人,难道还在这里丢人吗?
原本江南按察使吴维成与郑国辉是一个山头,同属于礼部尚书福珠寿山门下。
可如今郑国辉转投恭亲王,两人早已经不是一个路数了,自然就没有什么额外情份,大家公事公办好了。
此时的郑国辉早已经到了海上,光明号大帆船一路疾行,自金陵出发仅仅三天,便到了威海附近的海面上。
再有一天半的时间,可抵达津门的海河码头。
光明号大帆船非常能装,载了几百吨货物兀自轻松写意,劈波斩浪的一路前行。
郑国辉在奢华的后艉舱里,悠闲自得的品茶看书,一想到那些人扑了个空,心情简直好极了。
好歹也是重生人士,他可不惯遏隆这个臭毛病。
无论是从粮商生意竞争角度,还是朝廷党争,尤其是后者,一出手就绝不能给他生路。
这也是作为恭亲王党的觉悟,郑国辉把自己当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对于敢龇牙咧嘴的政敌,直接狠狠一刀砍过去。
杀鸡儆猴,就是这个意思。
熟知历史的郑国辉心中笃定,当今朝廷根本离不开恭亲王,宫里的那两个老娘们儿迟早还得求到恭亲王府,这是必然的事儿。
朝廷这个烂摊子,真以为谁捡起来都能运转自如,宗室那帮人根本玩不转,太踏马想当然了。
至于恶了官声,为朝廷一众官员所不待见,那真的很重要吗?
只要抱紧了恭亲王奕訢的大腿,郑国辉可不怕得罪所有朝廷官员,一句话;毛都不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