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米粮,还是免不了要通过京杭大运河进行漕运的。
李汝华还是真是敏锐。朱常洛暗赞道。
“朕决定在天津新开市舶使司,仿照月港之先例以港城为治所建府立衙,并于此处与西洋海商展开官私商贸。”朱常洛换上严肃的口吻,问道:“卿以为如何?”
“回圣上的话。臣以为不妥。”李汝华回答道。
“理由呢?”朱常洛表情语调皆不变,只是眼神里却多了些拷问的意味。
李汝华注意到了这一细微的变化,但他还是捋了捋白的长髯,自顾自地回答道:“开口通商本是好事,但臣以为通商口岸应设在闽、浙诸地。”
李汝华自万历八年进士至今已宦四十年。从推官到尚书,从地方到中央,从吏部到兵部再到户部,可以说对大明的方方面面都有相当的解了。对于财政的盈亏,边防储备的虚实,以及盐业、漕运、屯田、牧业各方面的大政方针,都竭尽心力裁度调剂。
“闽、浙?你是河南人吧?”朱常洛原以为李汝华的反对只是因为事不关己。
“圣上烛见。臣是河南睢州人,与江浙等地的海商素无利益往来。”李汝华这时才明白皇上变化的眼神究竟是因为什么,他淡笑道:“天津是京畿地带,于此处开设市舶使司,允许海外洋商来此贸易,难免不会横生祸端。若西洋人与东洋倭国勾结,假商船以运倭寇、贼兵,使之在京畿沿海登陆,恐惊扰圣驾,有损国威啊。”
“水师和卫所的糜烂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朝廷不应该因噎废食。朕意已决。”朱常洛的表情柔和了下来。“朕会拣选能员干吏去经办天津的事情。户部衙门拟一个税制章程,做好开办饷馆的准备即可。”
“圣上要把海关税收交到户部手上?”李汝华大感意外。因为隆庆开关以来,海关的税收完全是由内廷宦官来收的。
“户部主办,内廷协办。”朱常洛说道。“税收的章程,朕只说一个原则,你回部之后就按这个拟。”
“请圣上示下。”
“商税乃勋贵、官绅一体缴纳。无论是否有爵位、有功名,只要发生交易就要抽税,就算是内廷的买卖也得缴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逃税。”朱常洛抚着自己唇上的胡须,说道:“税收只收金、银、铜等通货,不收实物。税收按照交易额计算,具体比例着户部以不同货物的实际行情实行浮动税率,除圣旨特许外,不得低于交易总额的一成。”
“臣遵旨。”李汝华跪地叩头领旨。
朱常洛满意地点点头,然后亲手将李汝华扶起来。“李卿你岁数大了,以后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