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就有科道官上奏请求为参与侦缉的官员叙功,并同时请求皇帝将案子交给法司严讯。在不知情的外人看来,这一奏请就像是颇有政治智慧的文官为了把那些犯案的勋戚往死里锤,在做盖棺定论的事情。
与此同时,司礼监安排另一批科道官,提出了温和的反对声音,称案情尚不甚明,需要进一步详勘。
之后,皇帝挑了两本左右互搏的奏疏并批。既让兵部考功司给骆养性等一干人员叙功升职,又让法司下场严讯一干勋戚,同时还让骆养性带着人手,南下对各案进行详勘。
这个御批,毫不意外地遭到了科道官的反对。而且还是不同的人从两个方面进行反对。有声音称,骆养性升迁过速,前所未有,应暂缓行。也有声音认为,详勘当然没错,但应该派遣无涉此案的科道官下去勘察,以确保公正无偏。
这两种声音几乎一出来就被淹了。很多官员对这些勋戚的态度就一个:去他妈的公正无偏,赶紧趁着皇帝余怒未消之际把这些国家蠹虫踩到泥土里才是。
所以,很多不知情,但秉持现实主义的文官直接公开支持给以骆养性为首的锦衣卫们叙功。在他们看来,只要能让骆养性升职外派,那么所谓的详勘就一定会勘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于是骆养性在舆论支持下,挂着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官衔带着数十名锦衣卫离京南下,核查各案细节。整个过程顺滑得就像袁可立挂着山东布政参政到镇江当兵备道一样。不过他们其实殊途同归,都是去朝鲜。
“那”袁可立还想再问点什么,但这时候,身前身后的队伍里突然传来了一阵骚动。
“您看!”陆文昭抬起手,逆着阳光指向先前那座传来炮响又点燃狼烟的墩台。
袁可立顺着指向侧头望去,原来是那座墩台又点了一柱狼烟。
————————
两柱狼烟,意味着在守墩的基层军官看来,墩台面对的情况已经非常紧急了。他们不但需要更多的增援,而且有可能放弃所守墩台向后撤退。
轰.
又一声炮响之后,另一个方向也点起了一柱狼烟。敌情从点变成了线。
“镇定!你们这帮没卵子的东西!”袁可立的身后,京营千总高扬和各级下级军官的声音不绝于耳。很显然,这帮没见过血的京营新兵们又开始慌了。
“袁兵宪!”刘宗政骑马来到袁可立身前的时候,又有一个方向升起了狼烟。敌情持续扩散。
“这是怎么了?”袁可立倒是镇定得很。
刘宗政指着最先点烟的方向说道:“看这样子,那边至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