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洒洒地写下一篇言辞恳切的奏折呈递给李隆基,竭尽全力地劝阻李隆基收回成命。
然而,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裴徽所料,李隆基对于颜真卿的苦口婆心的劝谏完全视若无睹。
甚至如果不是因为李隆基深深了解颜真卿那刚正不阿、绝不屈服的品性,换做其他任何一个人如此直言进谏,恐怕早就已经遭到严厉的责罚了。
面对这种情况,裴徽感到万般无奈,心中焦急万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决定修书一封,并派遣手下之人以风驰电掣一般的速度,火速送往远在边疆的哥舒翰手郑
这封信一共有两个重要的目的:其一,裴徽希望哥舒翰能够在前来长安城之前就做好充分的准备,未雨绸缪地妥善安排好边军的防御事宜。
毕竟如今安禄山叛乱之势愈发明显,一旦边关有失,后果不堪设想。
其二,则是想尽办法催促哥舒翰加快行程,马不停蹄地尽快赶到长安。
这样一来,便可以尽早完成献捷献俘等一系列仪式,然后迅速返回河西地区,继续镇守边疆。
……
……
此时此刻的兴庆宫,原本应该是金碧辉煌、热闹非凡的,但现在却如同一座沉寂的宫殿一般,安静得让人有些害怕。
整个宫殿都被李隆基内心的烦闷和怒火所笼罩着,仿佛一片乌云压顶,令人喘不过气来。
一方面,各种不祥的迹象犹如阴云密布一般,不断地向人们暗示着安禄山即将如一头凶猛无比的饿虎扑食般发动大规模的叛乱。
而且更糟糕的是,根据目前所掌握的情报来看,安禄山很有可能会与契丹、吐蕃以及南诏这些势力相互勾结,狼狈为奸。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大唐王朝所要面临的局势将会变得异常严峻。
而另一方面,自从李林甫死后,李隆基本来满心欢喜地认为只要把政事交给杨国忠和陈希烈去处理,自己就能够依然放下肩头的重担,继续沉浸在身为帝王所能享受到的那种极致快乐之中,不必亲自过问那些繁琐复杂的政务,可以尽情地享受奢华安逸的生活。
可谁能想到,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
现实就像一盆冰冷刺骨的水,无情地泼洒在了李隆基那原本美轮美奂的梦境之上,瞬间让他从幻想中惊醒过来。
本以为杨国忠能够在处理政事时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但实际情况却远远低于他心中所期望的水平。
众多重大事务依旧需要他这位皇帝亲自出面,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然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