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正常视觉功能,体现了中医眼科疾病治疗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
(四)清热解毒
菊花苦寒,能清热解毒,可用于治疗疮痈肿毒,尤其对红肿热痛的阳证疮疡,消肿止痛效果良好。常与金银花、生甘草等清热解毒药物配伍,如五味消毒饮,可增强清热解毒之力,促进疮疡消散愈合,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在外科感染性疾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丰富了中医药治疗外科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四、菊花的十个用方治病及用途详情
1. 桑菊饮(《温病条辨》)
-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苇根。
- 主治病症:风温初起,咳嗽,身热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者。
- 用途详情:方中菊花与桑叶相须为用,疏散肺经风热,且菊花能清肝明目,与其他辛凉解表、宣肺止咳之品配伍,可使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咳嗽、身热等症可除。适用于风热犯肺引起的轻型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初期等,症见发热、咳嗽、咽痛、口干等,具有辛凉解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功效,能有效缓解外感风热之邪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减轻患者的不适,促进身体康复,临床应用广泛,是治疗风热感冒的经典方剂之一,体现了中医对风温初起病症的深刻认识和精准治疗方法,通过合理配伍,发挥各药物的协同作用,达到祛邪扶正、恢复人体健康的目的。
2. 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
- 组成:羚角片、霜桑叶、京川贝、鲜生地、双钩藤、滁菊花、茯神木、生白芍、生甘草、淡竹茹。
- 主治病症:肝热生风证。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弦而数。
- 用途详情:方中菊花清肝明目,助羚羊角、钩藤凉肝息风,与其他清热滋阴、化痰通络之品配伍,共奏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效,适用于温热病邪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之症。对于因高热引起的惊厥、抽搐,如儿高热惊厥、流行性乙型脑炎、高血压脑病等出现的肝风内动症状,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迅速降低体温,缓解抽搐,减轻神经系统症状,保护大脑功能,体现了中医在治疗急重症方面的独特理论和方法,通过清肝泻火、息风止痉,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和脏腑功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肝热生风证提供了有效的方剂借鉴和治疗思路。
3. 杞菊地黄丸(《医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