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日本、越南、印度等国家也有麦冬的自然分布和人工栽培。这些地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为麦冬的生长提供了适夷环境,使其能够积累丰富的药用成分,保证了麦冬的品质和产量。
二、形态与特征
麦冬是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植株高度一般在15 - 40厘米。它的根茎短粗,须根发达,在须根的中部或末端常膨大形成纺锤形的肉质块根,这便是药用的主要部分。麦冬的叶子丛生,呈细长条形,质地较坚韧,深绿色,长10 - 30厘米,宽1.5 - 4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边缘具细锯齿。花葶从叶丛中抽出,直立,比叶片稍短,总状花序顶生,长2 - 5厘米,具几朵至十几朵花;花单生或成对生于苞片腋内,苞片披针形,膜质;花淡紫色或白色,稍下垂,花被片6,两轮排列,外轮3片稍短,内轮3片稍长,雄蕊6,着生于花被片基部,花丝极短,花药三角状披针形;子房半下位,3室,花柱细长,柱头。浆果球形,成熟时蓝黑色,直径5 - 7毫米。花期5 - 8月,果期8 - 9月。
三、药用部分
麦冬的药用部分为其干燥块根。一般在栽培3 - 4年后的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挖,此时块根饱满,药用成分含量高。采挖后,洗净泥土,反复暴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后即可入药。干燥后的麦冬块根呈纺锤形,两端略尖,长1.5 - 3厘米,直径3 - 6毫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质柔韧,断面黄白色,半透明,中柱细。气微香,味甘、微苦。
四、附方功效与作用
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的功效。在中医临床上,常与其他药物配伍组成附方,用于治疗多种病症,以下为部分常见的附方及功效:
麦门冬汤:由麦冬、半夏、人参、甘草、粳米、大枣组成。具有滋养肺胃、降逆下气的功效,主治虚热肺痿,症见咳唾涎沫,短气喘促,咽喉干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亦治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虚数。
增液汤:麦冬与玄参、生地配伍。该方具有增液润燥的功效,适用于阳明温病,津亏便秘症,症见大便秘结,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而无力。
沙参麦冬汤:由沙参、麦冬、玉竹、生甘草、冬桑叶、生扁豆、花粉组成。能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主治燥伤肺胃阴分,症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舌红少苔,脉细数。
竹叶石膏汤:麦冬与竹叶、石膏、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