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表决是否同意议题。
看起来他并不想损害魏胜的权威,将此事交于魏胜自己来作主。
魏胜却是立即言道:“忠义大军也要精简到三千兵马,此事由鱼元与罗谷子负责。”
一万两千的常备军,若是出征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但是驻扎在地方消耗就要大大减少了,而且那些回家的士卒还可以协助农事,有助于恢复生产。
也因此,如同张孝祥、崔蛤蟆之类的地方官第一个举手响应,随后各路总管将军同样举起手来。
刘淮的第一个提案竟然是全票通过。
“第二件事,正是要恢复民生。”刘淮继续说道,并示意新任秘书陈亮将一摞文书分发在众人面前:“我这里有一揽子计划,诸位且细细看一下。”
这是李通给拟定大略,由陆游、朱熹、张孝祥等人补充了细节,再由刘淮审阅通过的一系列计划。
当然,这套计划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还没有让罗谷子等人因地制宜的补充,只能算是个空泛的大略。
然而即便是这种空泛的大略,也让山东文武开了眼了。
之前山东的问题在于没有什么大政方针,只是知道抗金,上阵杀敌各个在行,怎么恢复民生也只是本能的在做。
农业社会中重视农桑嘛,做的再多也不会错。
而刘淮虽然有超越时代的见识,却往往会被这些见识所限制。
就比如说,这次他原本想要进行摊丁入亩,用土地税来代替人头税,就被李通所阻止了。
好政策也是要因地制宜的。
现在山东到处都是荒地,人口远没有那么多,如果按人头收税,反而有助于开荒。但是若是按照土地收税,土地越多税越高,就会打消开荒的热情。
李通甚至明言,若是刘淮能一统天下,到时候应该立即在江南实行摊丁入伍,借机把那些大地主打散了发配到北地,充实北方人口。
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李通根据山东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三个针对性的政策。
第一个是老生常谈的发展农桑,休养民力,只不过不能单单只是种地。
那些荒地一时半会也开发不出来,还不如由官府组织,种一些苜蓿,这种豆科植物可以在沙质土壤和盐碱地中生长,既可以肥田,又不挤占耕地,而且不用怎么侍弄,长上几个月就可以收割当饲料用。
这套想法倒是与罗谷子不谋而合,只不过施政范围更大了一些。
第二个则是发展海贸,由节度府组织,与宋国展开交易。
至于拳头产品则是朴实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