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毕竟之前沈家将朱应送入大宁边军时,据那犯官所言,年龄是略微提高了一点。
如此年轻就已经功成名就,还得封冠军之爵号。
按理而言,必是年少轻狂的那种。朱棣迫切地想要知道朱应秉性究竟如何,为了下一步拉拢做准备。
“王爷。”张玉想了想,认真地回答道:“以末将对朱应将军的了解,他为人十分的纯良,而且十分重军伍义气,简洁来说,那就是重情重义。”
“而且待人处事也从不跋扈,更没有任何年少轻狂的倨傲。”
张玉一边说,一边轻轻摇头,感叹朱应的与众不同,充满了对朱应的认可。
这就是朱应在他心底的印象了。
虽然他年龄比朱应长了很多,但毕竟在军中为将多年,看人还是很准确的。
不过,在听到这些后!
朱棣点了点头,脸上却是露出了一抹复杂之色,心底暗暗思虑:“如此年轻就取得功成名就,却不年少轻狂,并无锋芒展现!难不成这世间真的有完人不成?”
朱棣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怀疑与困惑,这与他所料完全不同。
朱棣,这位久已就藩的王爷,在北平的王府中已然度过了许多个春秋。
身处这般高位,他平日里习惯于俯瞰众生,久而久之,自认为对人性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
在他心中,人无完人,这是世间不变的真理。
无论是军中那些冲锋陷阵的士卒与战将,还是朝堂之上勾心斗角的官吏,亦或是地方官府中处理繁杂事务的官员,乃至民间为生计奔波的普通百姓,形形色色的人,各自有着不同的身份。
士卒入伍,多是为了那一份粮饷,盼着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博取战功,从而获得更多的物质回报,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
战将统领大军,怀揣在战场上建立赫赫功勋,获取更大的权柄,好让自己的威名远扬。
文臣官吏们则一心想着在朝堂上崭露头角,施展抱负,期望权力大涨,同时也能在青史之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为后世所铭记。
商贾们更是精明,无利可图的事绝不肯做,没有利益的驱使,他们连早起都觉得浪费精力。
在朱棣看来,只要是人,便必定存有私心,而对于上位者而言,这私心恰恰是掌控臣属的关键所在。
这一理念,还是昔日他尚在应天时,是得自己父皇教导的!
对此,朱棣铭记于心,且在多年的藩王生涯中不断验证。
身为上位者,朱棣明白,他可以容忍臣属怀揣私心,在一定程度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