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几次上书中枢,请求在防备蒙古的九边一带推广火器,借助武器的优势重新组织防线——以火枪火箭在战场上的表现来看,只要军队组织得力,足以迅速形成压倒性的战力;敌我强弱翻盘只在瞬息之间,抓住这个机遇及时用兵,纵使横扫漠北、封狼居胥,也未必是妄想。
这是足以奠定千古基业的大事,所以戚元靖的奏折筹备得很小心,很仔细,希图着能以此疏博取中枢的青目,以此为将来一展身手的进身之阶。却不料奏疏一上直入禁中,竟然引起了幽闭禁中的皇帝的注意。因为某些不可言说的原因,飞玄真君对戚元靖海刚峰这样的人总是额外多一些关注,拿到奏折后也愿意费时间看一看;而戚元靖的文章平白诚恳,切中要害,又的确说中了真君的心事。
要知道,大安朝天子守国门,战略余地极为逼仄,九边防线一旦崩坏,骑兵七八日内就能直冲到京师城墙之外,皇帝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肘腋之患在侧,要命的祸害如梗在喉,哪怕是真君这样的摆子,都万万不敢疏忽了北边的军务。所以奏疏一上,立刻惊动天心,老道士罕见的乾纲独断,以御笔同意了戚元靖的奏疏,并调戚氏远赴九边,承担整顿边军军务的重任。
数年之间拾级而上,由世袭的军官跃升为统领边军防务的核心将领,如此跃升之快,当真令人瞠目结舌,也无怪乎戚元靖小心谨慎,时刻思危思退,但凡有了一点小小的成就,都会立刻上书自贬,希望能及时抽身,避开物议。
可惜,真君好容易抓住了一个可靠好用的工具人,又怎么会平白放手?皇帝默然片刻,平平开口:
“火器是该外务处负责,外务处怎么说?”
造火器是穆国公世子的工作,所以世子出列行礼,垂头不言。
皇帝问他:“这几年南南北北修了这么多火器厂,火器到底够不够用?”
这还能说什么?世子老实道:“够用。”
“既然够用,那就不要哭穷。”皇帝道:“九边的事情,你们斟酌着办。”
“遵命。”世子道:“但恕臣愚钝,要请圣上的示下,是否以后火器厂扩建改造,乃至研制新型的武器,都要与九边,与各地的驻军沟通合作?”
此言一出,四面的空气立刻就是一滞,围聚在四面的大臣不敢做声,却都纷纷侧头来看他,只觉惊骇诧异,难以明状——要知道,什么“斟酌着办”、“商量着来”,本就是皇帝一贯下指示的做派,突出一个含糊其辞方便甩锅,从来不会明白解释;而下面的人心领神会,也绝不会没有颜色的逼问这一句。什么都问清楚了,责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