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都如此豪言壮志了,满朝都是沉默也不像个事儿。
于是由心理素质过硬,官场混的也熟的朝臣带头,满朝官员皆陆续道:“陛下圣明天纵,必有良策,臣等恭听圣断!”
姜离也确实是心有决策:她已经把朱祁镇当年非要亲征的各种决断、微操、路线图都整理了出来,准备毫不藏私跟群臣分享下。
“明日恰逢七月十五中元节,又是望朝日。”
“那明早寅时先祭祀奉先殿,接着便上朝议定瓦剌兵事。”
文武百官齐声应是,并不知道自己将要迎来什么。
第17章 陛下的醒悟……
正统十四年的中元节,是一个意义非常的中元节。
是在多年后,依旧会被后世言官反复拿来援引,劝谏彼时皇帝勿要发昏的经典案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自古以来,祭礼与军事,是皇朝最重要的两件事。而这个中元节,正是先行祭祀礼,再议出兵大事,两件大事合为一日。
姜离在踏入殿门前,看着夏日格外晴明高远的天空——过了今天,她的试用期就结束了,系统说会解锁正式用户的功能,她还是蛮期待的。
*
姜离于紫禁城奉先殿给大明历代皇帝行祭礼。
与之前的历朝历代不同,有明一代皇帝祭祀祖宗,无需出宫赶赴太庙。
早在大明开国初期的洪武二年,非常重视亲情对家族感情深厚的朱元璋就下令把太庙搬到皇宫里头来。
用他的话说:四时祭祀太庙实在是不够表达他对老朱家祖宗的孝心思念,不如就在乾清宫旁建奉先殿,让祖宗们就近住着,也方便后世子孙常去祭拜。
永乐帝迁都北京后,这条旧例也没变,依旧在紫禁城建了奉先殿用以祭祖。
挺好。
省了皇帝率领群臣浩浩荡荡奔波出宫。
姜离按照礼官的一条条奏请,完成了中元节祭祀先祖的礼仪流程。
奉先殿里的神位已经有八座——姜离一打眼看的时候,还有点奇怪,毕竟朱祁镇是大明第五代皇帝,前头应当只有四座神位,哪怕加上朱允炆,也应该就五个神位。
还是一一看过才了然:大明国初朱元璋就追尊了四代先祖,都放在这里了。
神位煌煌,香烛缭绕,殿前不断焚着金犀假带、冥器纸裳。
折成元宝状的纸钱更是堆成了钱山,衬的所有人都渺小了起来。
奉先殿内有随侍帝王的礼官和宫人,殿外更有乌压压肃立的一片朝廷重臣(级别低的根本不能够到奉先殿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