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饼干要被英公吃完了,内侍又端上一些刚烘烤出来的饼干,放在了桌上。
刚出炉的饼干十分烫手,英公拿起一块刚出炉的饼干,面不改色咬下一口,在口中嚼着。
“陛下,晋王与人打起来了?”
三人的话语被打断,李承乾询问道:“稚奴人没事吗?”
“回陛下,晋王没有受伤,对方没有还手。”
李承乾点头。
见陛下漠不关心,内侍行礼告退。
一个刚走,又有一个内侍快步走来,道:“陛下,魏王的奏章。”
李承乾拿过奏章看了眼,现在张玄弼在李泰的文学馆任职。
李绩询问道:“是晋王与张玄弼之间的事?”
“嗯,稚奴把张玄弼的次子揍了,张玄弼觉得没有颜面留在文学馆,要辞官。”
李承乾看罢,吩咐道:“让青雀安抚一番张玄弼,至于稚奴的事不过是孩子之间的玩闹,不用计较。”
“喏。”
“稚奴如今行事越来越像许敬宗了。”
李绩笑道:“当年晋王还年幼,就想拜许敬宗为师。”
看到了兵部对吐蕃兵的记录与赏赐,松赞干布比先前更沉默了,更有一种坐立难安的感觉。
李承乾道:“赞普,让这些吐蕃将领的孩子来长安读书,这是我们先前约定的。”
这是事先的约定,松赞干布找不到拒绝的理由。李承乾道:“你写国书,让吐蕃大臣领着孩子们来长安,朕也书写旨意,让司农寺的人前往吐蕃。”
英公听着陛下与松赞干布的交换,安静地坐在一旁。
乾庆五年,立夏时节,天可汗与松赞干布再次约定。
大唐安排司农寺的人进入吐蕃,吐蕃崇文馆挑选了吐蕃将领的孩子前来长安读书。
长安城多了很多传闻,但这一次的约定与交换怎么想都是大唐有优势。
在天可汗面前,一位在长安治病的吐蕃赞普,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还有人说这只不过是皇帝给松赞干布的体面。
乾庆五年九月,夏季的余热还在,来大唐的第一批吐蕃学子到了,并且在四方馆就学,由大唐的夫子给这些孩子讲课。
来长安的吐蕃孩子,年龄都在十岁左右。
当第一阵秋风吹入关中,一群年轻的学子正在洛阳城前大喊道:“还教于民!”
他们打着“大义”的旗号,想要让朝中在支教方面让步,并且让朝中增设士族与世家子弟的科举录用名额。
洛阳城下,数百名学子大喊着,向着长安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