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不对劲儿怎么说呢。
整个电影的画面,总给张秦川一种很熟悉的感觉,但他以前顶多搂过几眼,这部片子他绝对没完整看完,也达不到很熟悉的那种感觉。
但现在这玩意就是给他一种很熟悉的感觉,就很怪。
而随着故事的进行,电影给人传递的思想,也有点拧巴,张秦川拖着下巴想了想,扭头轻轻拍了拍旁边的国立。
“张老师,我听说这部电影是有原型人物和故事的?”
《集结号》的整体故事,就是一个连队的连长,接到了上级命令,让他们留下来阻敌,然后听到集结号之后,才能撤退。
这就是故事的起点,而发生的时间,在解放战争时期,然后后面的故事还穿插着朝战时期。
后者不用说了,前者这一段时期,可是很少出现在影视题材里的,毕竟影响不太好。
这就给很多对这方面不太了解的观众,带来了很大的新鲜感
“是,原型是一個老战士,当时他们是一个班留下阻敌,因为战损太大,最后和老部队失联了,他没有其他证明身份的手段,后来这个故事上了总台的节目,然后被一个胡建的作家写成了一个短篇小说。”
国立介绍了一下前提背景,然后想了想又进一步解释了一句。
“咳咳小说嘛,都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把一些小问题扩大化,加深矛盾对立,增加故事戏剧性。”
“我当时看到这个小说,本来想留下来我自己拍的,后来小冯手上正好缺题材,找我说了说好话,我俩这关系哈哈,最后就让给他了。”
“”
听到这儿,张秦川算是明白了,有故事原型,但这个所谓的故事原型,和电影里的事件,大概率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怎么说呢,按照国立的说法,故事原型虽然也是一个班的战士阻敌,和部队失散,但最后的结果是好的。
而到了小说改编这里,故事就被进一步“艺术加工”,强行增加了各种矛盾。
按理说,到改编成小说这里,已经是二次加工了。
而现在这部电影,是买了那个小说之后,经过编剧第三次加工的成果!
有一个小游戏,叫你画我猜,几个人组成接龙,出题方给第一个人出一个题目,而第一个人把这个他看到的题目,用画作的形式,画出来。
然后这幅画给第二个人看,第二个人再根据他的理解继续画另一幅画,人传人,一直到最后一个人,经过几轮传递,根据最后一幅画,来猜最初出题人给出的题目。
反正经过几轮传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