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这一问题,天文学界有着几种猜想。
关于小行星带中的物质来自于太阳系外的假说已被否定,因为无法解释为何50万颗小行星能够穿越太阳系,到达并且几乎全部停留在木星和火星之间。
另一个猜想是小行星带是太阳系的一颗古老行星爆炸的残片,这一猜想有两个的地方不合理、
一是质量不够,小行星带总质量仅是地球质量的1%,如果是行星爆炸,那其他的质量跑到哪儿去了?
二是行星形成后,在星盘高速转动和其内在的引力作用下,向内的聚合力会极强,现代物理学框架下,还未发现行星爆炸的合理机制。
所以达芙妮想到,如果小行星带不是一个完整的行星爆炸,而只是火星表面碎裂掉的外壳,那么质量缺失的部分不就合理了吗?
不只如此,火星爆裂假说还能解释另外一个现象。
太阳系的八大行星靠近太阳的前四颗是岩石行星,远离太阳的另外四颗是气态行星,也称巨行星。水星、金星、地球,越远离太阳,行星尺寸越大,而到了火星,尺寸突然减小。
火星的半径是3389公里,只有地球半径的一半多一点。
岩石行星越靠近外侧,体积越大,是符合星盘运动下形成行星的规律的,因为更远距离的岩石行星扫过的星盘面积越大,获得更多组成成份物质的机会也越大。
小行星带按其成份分为碳质的c型、硅质的s型和纯铁镍组成的m型,m型非常稀少,目前只发现了灵神星,它应该是来自于火星火山喷发出来的内核金属熔岩,而占99.9%的小行星是c型和s型。
如果s型是火星地壳的岩石,而c型是火星表面的水冰和尘埃,那么火星爆裂时,在动能相同的情况下,表面的水冰“先出发”,会比深层的岩石飞得更远,也就是s型靠近火星和太阳一侧,而c型更加远离,这与小行星带的分布完美相符。
迈克尔饶有兴致地听着达芙妮关于火星爆裂的假说,补充道:
“火星上最大的奥林匹斯火山高度约有21千米,相当于从地球的马里亚纳海沟到喜马拉雅山峰的高度之和。如果火星爆裂过,海水尽失,以海底作为火星基准面,那奥林匹斯山的高度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达芙妮兴奋地点着头说道:“奥林匹斯火山最独特的是它的坡度只有5度,几乎是平的,而在这个大片的平缓区域的边缘,有10千米深的齐刷刷的断面,正像是爆裂的核桃壳,一部分碎裂飞走了,奥林匹斯山就是遗留下来的原有的火星地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所谓火星表面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