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而已。”
包国维也是有些无奈的,他没有想到乔治奥威尔竟然这么极端,这或许跟他这些年的经历有所关系,这位后世影响全世界的文学大师,在动荡之中经历了太多不堪的往事,以至于对于如今的国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根据历史上的描述来说,乔治奥威尔在1927年以后,就开始陆续接受社会主义的思想,他曾经在后面的文章里面提到。
“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
此时乔治奥威尔的内心,犹如一把干柴一般,包国维稍稍点个一个火星,便能够燃烧起熊熊大火。
看到施肇基怀疑的眼神,包国维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
“实际上,我本来想说的是,美国人对于美洲本土人的迫害,还有德国兴起的政治思想,还有一些资本家对于新闻媒体的管控,谁知道.”
在后世,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到底影射了哪个国家?到底是以哪个国家为范本,批判的到底是民主还是社会?
这并没有一个定论。
甚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可在包国维看来,这本著作并没有准确的影射哪个国家,西方世界说是批判红色沙俄,社会主义者说是批判西方世界。
而综合各类分析思考后,包国维得出一个结论。
说《一九八四》影射了哪个国家,未免太过于小家子气了。
准确的来说,这是一本反对极权主义下,权利对于个体全方位无孔不入的控制。
《一九八四》并不反国家,他反对的是霸权极权,以及高压控制。
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书籍出版的时间线下,当时社会上哪个国家都可以说得通了。
你若是不仔细看,会觉得这本书讲的是铁幕之下,屠龙者终成恶龙的红色沙俄。
可你看内容,又会发现这本书主角的所在地,则是在英国。
但是故事里面的大洋国,又与现实中的美利坚神似。
这本书神就神在,他把所有当权国家都骂了一个遍。
想到这里,包国维又有点惋惜了,这本书要是写出来绝对是一把利剑,可以在国际上产生非同小可的影响力。
不过既然原作者已经觉醒,他已经完全抹除了创作这本书的想法。
最后想想乔治奥威尔的经历,包国维便有些释然了,名气和风险从来都是并存的。
乔治奥威尔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犀利的文笔,为他带来了众多优秀的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