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大军云集,计有十余万众,长此以往,恐九江不堪重负。我意调摧锋军于颍水一线,布置在项县、汝阴、慎县一线,必要时可沿颍水迅速北上,增援陈国乃至陈留郡。同时,调挽澜军于睢水一线,分驻梁国郡府睢阳、宁陵、谷熟一线,可与陈国、汝阴互成犄角之势,也可沿睢水增援陈留、济阴两郡。”
按照刘封的安排,如此一来,摧锋、挽澜两军就能在豫州、兖州一线展开,并有大河颍水、睢水连通,而两条河流之间,又有中原平坦大道相互连接,十分便于机动转移。
在完整战备之后,一旦战事爆发,只需要三到五天时间就能增援中原各处战场,同时,布置在这一线,又不会遭遇敌人的突袭,显然十分安全。
堪称名副其实的战略预备队。
最重要的是,这两地皆是沃野千里,不但土地平整,且肥沃富庶,产出丰饶,大军驻扎于此,粮食就先省了许多转运的靡费和运力。更不用这两处地区与九江寿春和彭城水路相通,补充军械物资起来也是事半功倍了。
陈登心思电转,第一个反应过来,便想开口赞同。
毕竟他所部也多布置于汝南郡平舆一线,若是太史慈、赵云两军按照刘封最新的想法展开,那对于他的照应是相当大的。
如此一来,他也就不再是独木难支,而是有了坚固可靠的侧翼友军了。
“以登之见,此案可行也。”
陈登当即开口赞同,如今平舆附近民生渐复,人口越来越多,以往荒废的田地也渐渐复耕了起来。
其中最大的功臣就是陈登,正是他出人出力,筹集钱粮,又向刘备主动请缨,不惜折节下问,笼络何仪、刘辟等黄巾降将的旧部,展开屯田,兴修水利。
这才在两年间,克服旱情,重开田地,屯田成功。
这一次屯田可比当初在徐州时要难多了,当初那是陶谦要屯田,自然筹集了一批资源给陈登,而陈登又是地头蛇,与徐州各方势力合作起来事半功倍。
可如今身在汝南,这里到处都是名门士族,百年豪强,随便哪冒出来的家姓,就是比他陈家在士林中还要清贵的存在。而且地方上鱼龙混杂,溃兵、败军、盗贼、劫匪、黄巾、豪强参差不齐,陈登这番屯田可是了好大的心血,着实不想有所折损。
若是有了太史慈和赵云两军顶在前面,陈登这边压力锐减,汝南也会变得更加安全,屯田自然不虞为兵火所害了。
是以陈登大力赞同,支持刘封进行调整。
太史慈和赵云仔细想了想后也觉得可行,寿春这里交通便利,城高池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