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仅仅是刘封个人的战略眼光,更是有着历史事实来背书的。
被称为后三国时代的东西魏争霸时代,宇文家从西魏开始,一直打到西周,就是因为河内以及河阳三城的缘故,始终在洛阳站不住。虽然每次出兵,几乎都能拿下洛阳城,可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放弃洛阳撤退,灰溜溜的退回关中。
可见河内的重要性是何等之高了。
还有一点,若是能够占住河内以及河阳,雒阳对于刘封来说,就变成了易攻难守,可以走水路绕过汜水关、伊阙关、广成关、大谷关、轘辕关等路上要隘,直取孟津。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河内的确这也好,那也好,但却也有着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太危险了。
河内对邺城方向可谓是一片坦途,易攻难守,同时又孤悬于外,形同飞地。
一旦曹操先动手,正因为河内的重要,以及能够切断袁曹联系的作用,其必然会受到来自袁、曹夹击的巨大压力。
一个不好,就是折将覆师的结局,而且正因为河内的重要性,到时候覆灭的必然是刘封手下最为精锐的部队。
真要到了那个时候,伤筋动骨都是轻的,一旦让袁曹打顺风了,局面可就难看了。
以刘封和周瑜的计算,想要在河内起到应有作用,至少得投入五到七万大军,最好的选择就是摧锋、挽澜两军。
同时,还得要确保后勤保障必须能够跟得上,可以对河内军队进行源源不绝的补给。
否则,一旦失去了粮食、布帛、药材、军械等各种物资的补充,再精锐的部队也会疲劳崩溃的。
就算人能靠意志坚持,那么武器、甲胄、战马等又该如何坚持?
备用的长短兵器、弓弦、箭矢、甲片、马匹食用的草料,豆饼、鸡子等等一旦告罄,难道让摧锋、挽澜两个军拿拳头去对敌吗?
事实也正如刘封所预料的那样,等他将情况全部叙说了一遍之后,在场的诸将们立刻分成了两派。
太史慈、陈登、张辽、庞统等人对这计划很是赞同,并主动请缨求战,而赵云、诸葛亮、陆逊等人却是持保守意见,觉得此事太过凶险。
如果说之前刘封的想法是倾向于激进的话,可听了诸葛亮的建议后,不由有些迟疑起来。
诸葛亮道:“主公父子如今虽据五州之地,然根基未固,民心草附。若无大变,则诸事皆宜,可若是遭遇大挫,恐五州动荡。更何况此番行事,小胜不足喜,大败则危矣。
昔楚霸王项羽,兵锋之盛,天下莫敌,然不思固本,南北开衅,此皆因恃强而骄,不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