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比较容易区分,因为有些邪祟一眼就看出来了,再盘问二十个标签化的问题,就可以把极端极乐教徒筛选出来。
朱翊钧稍显疑惑,对着冯保说道:“这一个个都是好学的天才,朕用李开芳公式条件概率学稽税,长崎用无数问题作为题库进行随机提问,筛选是吧,都是好学的人才!”
“陛下乃是亿兆瞻仰,天下以为则而行之,这法子好,自然被用的到处都是,徐总督也是为了皇命。”冯保乐呵呵的说道。
都是跟陛下学的。
度数旁通以来,大明国朝上下发现,这算学是真好用,真的能够解决很多问题。
“冯大伴,你把这份奏疏的备份拿来,把后面关于倭奴的部分划去。”朱翊钧拿起了桌上笔,将里面关于倭奴的部分涂黑。
划去,等于没有明确记载,就代表着,徐渭、孙克毅没有做过这些倭奴生意,日后有人问起来,倭奴去哪里了?都会把罪责归于皇帝身上了。
就像是陷阵先登们佩戴三寸团龙旗贴,臣子都是奉命行事。
冯保低声说道:“除了陛下眼前这份,抄录留档的时候,并没有抄录关于倭奴和倭国游女的部分。”
“要修新日运河,那这倭奴就是主力,若是被那些柔远人的贱儒看到了,又是喋喋不休,不能耽误正事。”
内书房呈送皇帝的都是奏疏的原件,有火漆有印信还有签名,但是抄录的都是留档,就可以曲笔了。
这很常见,不是所有事都要记录的那么明明白白。
比如建文君朱允炆在南京皇宫那场大火中,究竟是跑了,还是死了,就不必说的那么清楚,建文君把皇位丢了才更重要。
朱翊钧拿起了黑笔,将倭奴部分全部涂黑,确信看不出来。
这些罪孽,就算是一笔勾销了。
“下章内阁,嘉奖其功。”大明皇帝很满意自己的行为,每年到底有多少倭奴,后世只能去猜了。
朱翊钧拿起了下一本奏疏,看了片刻说道:“有点意思。”
松江巡抚申时行又上了一篇系列奏疏,大明反对大明,讨论下大明关于对乡贤缙绅、势要豪右不法罪加三等的政令。
政令通常分为两个属性,庆赏和威罚;鼓励和禁止。
大明过去对势要豪右、乡贤缙绅,就是庆赏太多,鼓励太多,而威罚太少,禁止太少。
这种做法就导致了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只能在庆赏中不断的加大力度,而不能施加任何的威罚,鼓励毫无成效欲壑难填,禁止难以成功法纪无法约束任何人。
一切制度设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