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里钻烟囱,要么被打断了腿沿街乞讨,或者混迹于各种酒肆里小偷小摸,被人抓到就打一顿,打的重了,大抵死在无人问津的角落里。
如此种种,触目惊心,惨不忍睹。
倭国的秩序正在快速崩溃。
“在如此内忧外患之下,织田信长还要下固守令。”高启愚眉头紧蹙的说道:“我明白了,他打算借助大明的强大外力,彻底把倭国捏到一起去,而不是像之前一样的一盘散沙,完成国朝构建。”
“兄弟阋于墙,然外侮至,则并肩而御;邦国争于内,然敌患临,则勠力而抗;外逼如砺,内聚成璧,同仇敌忾是也。”
同仇敌忾,也是一种国朝凝聚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
国朝构建过程中,利用仇恨或敌意竖立一个共同的敌人,来强化内部凝聚力,塑造共识,这种做法当然可以很好的、而且十分有效的将内部矛盾,转移为外部矛盾,缓和统治合法性危机。
这种高风险的策略,其本质是通过制造对立来掩盖结构性问题,治标但不治本。
只有刀刃向内,直面内部矛盾,解决这些内生性的矛盾,才能长治久安。
高启愚明白了织田信长的策略,面对大明咄咄逼人的姿态,织田信长选择了仇恨叙事,这样风险当然很大,但是一旦成功,收益更大。
“所以,他绝对不肯投降,甚至,还要用更加强硬的态度,来面对大明使者的到来。”高启愚看着徐渭说道:“看来,我这一趟是真的凶多吉少了。”
“要不这样吧,大鸿胪留在长崎总督府,禀明朝廷情况,不去出使好了,他织田信长磨刀霍霍,大鸿胪到了,恐怕有性命之忧。”徐渭十分确信的说道:“大鸿胪,我会上奏禀明情况。”
“我奉皇命而来,没有半途而废之理。”高启愚倒是不在意的说道:“他们最好杀了我,杀汉使什么下场,倭国人以前不清楚,但是很快,他们就会清楚了。”
“我以我血荐轩辕,敢将肝胆照汗青。”
这是陛下对大明万民的庄严承诺,陛下这么说,也这么做,同样这也是高启愚所信奉的人生信条。
以陛下的性情,他真的死在了倭国,恐怕会把倭国沉了,给他陪葬,而且自己的身后事,根本不必顾虑,日后青史会专门给他开一页,论述他的功过是非,以名长生,青史流芳。
“我领大阪湾守备千户所牙兵一千五百众陪大鸿胪走这一遭,不是我救了他织田信长一命,他早就在本能寺被烧死了,我看他如何动手。”长崎都司指挥使李诚立立刻开口说道。
本能寺之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8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