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最根本的途径。”
“依托纯粹,将经验化育为‘知’,是因果最直接的体现。”
“自我与世界,先天与后天,皆以认识而联结。”
“我们应当如何认识万物?”
“由思维建立起来的、人性的意识内容,首先并不显现在思想的形式中,而是显现为情感、直观、表象的形式。”
“这些并非是朱子的‘知’,王子的‘良知’,因为还不够纯粹。”
“袁公说格物致知,当如何来格?”
“薛公说先天之能,当如何变现?”
“王公说我思故我在,又如何映照于‘思’?”
“李公说遵循于世,当如何将道德抽象而出?”
“以予愚见。”
“超越万物之上的纯粹抽象的性质,理当可以成为运用于具体事物之上以获得真理的工具。”
“譬如良知的普遍形式,便是普通的知性无须指导也能够作出分辨。”
“无论仁也好,义也罢,任一良知应当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承认的原则。”
“其判断形式,理当是先天而普遍的。”
“而认识的形式,也当有最为普遍应用于认识的‘工具’。”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易经将人伦道德通过天地万物的变易而来的过程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这是儒门的必修科目。
至于雷霆风雨日月寒暑,与尊卑贵贱男女和贤人之德究竟有什么关系,易经并没有论证,当然也不需要论证。
这是伦理教化的模型,只知其然,不必知其所以然。
好在如今已经失效了。
朱翊钧可以强行拽着如今这些“宗师”,看一看伦理模型之外的风景了。
“朱子的格物也好,王子知行也罢,无不是在纯粹理性之中演变。”
“摈弃了人之第一先天,认识。”
“从道德认识意义而言,内圣并非是每个人生来已经到手的,‘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天德良知’。”
“从道德实践意义而言,外王也并非疏离于世的,独自完成的,依赖于自我感悟的‘独角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
“我说,包括道德因果以内的一切万事万物之因果。”
“我说,包括道德实践以内的一切万事万物之实践。”
“到绝巅高妙,才有一念之微。”
“穷后天之极,才有先天纯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0页 / 共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