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打击方式,是找寻距离目标最近的点,而现在新轨迹的计算,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离子团轨迹在大气层内持续的路径距离。
大气层内,还要分成好几个部分,低空、高空是不同的,主要影响是空气目的。
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设定好的参数,电子系统会叠加计算进行评估,整体上可以理解为,‘百公里高度下方,轨迹路径在300到500公里之间’。
在大气层内的轨迹路径太短,则会让离子团能量损耗不及预期,换句话说,就是速度太快了,会直接影响到打击精准度。
路径太长,会让离子团失去能量过高,即便是命中目标,因为内部反应已经消失,也不会产生直接的打击效果。
针对目标卫星来说,计算结果打击路径总距离在3100公里左右,比原来提升了近三倍,就必须要增强离子团的初始速度,但初始速度的提升并不是三倍,而是1.5倍左右。
这是因为离子团能量损耗,主要还是在空气密度高的低空环境。
如果是到了空气非常稀薄的太空,也就是两百公里以上的高空,空气阻力以及带来的偏差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在研究任务完成以后,张硕又布置了一些方案总结的任务,一直到十点钟,新方案确定下来。
张硕带着疲惫去休息了,但办公室里依旧很热闹。
佟智国、刘洪磊以及其他基地内的研究员,继续兴奋的讨论新方案,还从头到尾重新做了一遍计算,然后确定明天开始进行实验调整,也会对电子系统进行修正。
第二天上午,办公室很早就热闹了。
张硕来到办公室的时候,看到一大群人又正在计算和方案整理,他们会根据新方案进行实验调整。
这个工作已经开始了。
张硕到实验间找到了佟智国、刘洪磊,他是想着新方案已经完成,就可以提前走人了。
现在他更关心电磁力、强力的研究,包括理论研究,也包括核物理所以及即将和人造太阳项目合作进行的实验,都会让‘氢弹电池’的研究更进一步。
这个技术才更加吸引人。
对比来说,离子炮打击技术已经实现,做的研究也不过是增加打击精准度以及威力……
听起来,也没什么大不了。
张硕确实不怎么在意,但佟智国、刘洪磊就太在意了,一听到张硕说要离开,马上就迫切的进行挽留,“实验装置的调整很快,电子系统修正也很快,代码改一下就好了。”
“我们刚才讨论过,大概需要一天时间就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