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深层次的改变和革新,更便捷的制造模式,更规范的生产流程,更熟练的工人,甚至是更先进的技术。
对于东罗马帝国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更先进的技术,这是真正能使生产力极大提升的东西,一旦民间诞生新式技术,并成功证明了新技术的价值,政府和军方的资源都会向技术发明者倾斜,鼓励他们再接再厉。
一艘自北而来的帆船缓缓靠岸,帆船上悬挂着东罗马官方旗帜,港务官们简单看过手续,将帆船安排进一处视野开阔的停泊位点。
帆船的甲板上,两位中年人并肩而立,年长的一位穿着海军制服,叼着烟斗,打量着繁忙的城市。
“竟然没看到打架和斗殴。”
年长一人挑挑眉毛。
“许久没来,这群布匿库斯人竟然学会讲礼貌了。”
“呵,你要是胆子大,不妨在闹市上说这些话,就算你是军官,他们估计也会把你痛揍一顿。”
年轻一人撇撇嘴。
“你原来也就是个出生在君士坦丁堡城脚下的渔民罢了,干嘛那么骄傲,莫扎拉布人还不够,偏要叫他们布匿库斯人?”
“那又怎么样?他们还不是叫我们拜占庭人?”
年长一人不乐意了。
“要我说——”
见同伴又要开始自己的长篇大论,年轻一人摇摇头,走下甲板。
近年来,东罗马帝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大城市稳定发展,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即将突破三十五万,迦太基也触碰到十八万的边缘,排在第三的帖撒罗尼迦虽然也实现了人口和产业上的进步,但由于君士坦丁堡的吸血,迟迟未能达到迦太基的层次,人口维持在十万左右。
作为东罗马帝国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座大城市,君士坦丁堡人和迦太基人日常互相不服,纷纷为对方起了一些戏谑称呼,都采用了对方城市的古称,称对方为“布匿库斯人”和“拜占庭人”。
当然,在这个时候,“布匿库斯”和“拜占庭”都没什么贬义,东罗马帝国严禁国民在民族问题上生事,如果他们胆敢称对方为“希腊人”和“阿拉伯人”,那就得遭到政府的惩戒了。
“你准备怎么办?”
年轻一人看向后方。
“先去仓库?还是先去工坊?”
“你是专业人才,肯定是得先去工坊验货的,我就去仓库好了。”
年长一人说着,指了指岔路。
“赶快去吧,西西里的军队等着用呢,等战争打完,我请你喝酒。”
年轻一人点点头,从码头旁的官方马厩中借来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