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蒸蒸日上
“哈哈,节帅如今也是县公了!”
“这算什么,看看这个……”
“朝廷不给节度使旌节,结果还不是给了节帅都护府大都护的官职。”
“这些绢帛织锦和金银玉器得值快二十万贯了吧?”
“看卖往何处,若是卖往关内道,那肯定价值二十万贯了!”
九月初,陇右都护府正堂内,高进达等人看着从渭州送来的圣旨,每个人脸上都笑容难掩。
主位上的刘继隆也展露笑容,但不是因为擢升官职,而是因为又从朝廷身上薅了一把钱财。
尽管对于大唐来说,这些绢帛织锦不算什么,但却足够刘继隆做很多事情了。
“好了,等正月麻布织出,与这批绢帛一并贩往关内道,其它的彩锦、织锦和金银玉器就留下吧。”
刘继隆对众人开口,随后看向高进达道:“山南那边,阿翁给我送来书信,看样子今岁过后,他便要前往朝中为官了。”
“阿兄评了洋州刺史,杨参军也被充为翰林学士,接下来应该就是阿翁了。”
“他们调走后,我们的口马贸易必然会受阻,各州县刺史、县令的事情,你需要打点。”
“这些织锦、彩锦和金银玉器,便交给你打点吧。”
“此外,贩卖关内道所获钱财,半数与剑南道的杨复恭交易粮食,以剑南道的粮价,十几万贯能买三十几万石粮食了。”
唐廷对河西拆分成功,自然是要对陇右下手的。
只是直接下手的后果太大,因此要削弱刘继隆,必然先将其周围有利于他的因素给剪除才行。
山南西道的封敖、封邦彦、杨知温便是朝廷下手的目标。
不过陇右在山南西道经营这么久,可不是更换个节度使就能剪除的。
因此面对刘继隆的安排,高进达恭敬作揖,随后才道:
“各州县刺史、县令都知道了封尚书要被调回京畿的事情,都想着在封尚书走前,安心的做一批口马贸易。”
“眼下有好几批口马,都在从利州和兴州的方向进入陇右,加起来差不多有一万二千余口。”
“这批百姓,下官打算按照此前定下的规矩,先迁徙至鄯州。”
“其它州县的官员若是见到还有州县官员与我们交易口马,必然会动心,争先恐后的做批买卖。”
“后续的这些人口,再等开春后迁入廓州。”
高进达已经想好该如何继续口马贸易了,其建议让刘继隆颔首认可。
见刘继隆颔首,高进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