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
对此,刘继隆则是笑道:“有何不可?”“唯有文化,才能替我们征服整个吐蕃。”
“可若是他们学了我们的东西,然后来对付我们……”
崔恕眉头紧皱,十分担忧。
相比较他的紧张和担忧,刘继隆却并不担心。
“趁机将书上“百族同源”的概念灌输给他们,然后拉拢其中值得培养的学子,扶持有能力的学子,这难道不好吗?”
“不过你担心的也有道理,所以部分学科是不能让他们接触到的。”
“这样吧,到时候我让斛斯光重新修建一座学校,专门用来教育他们。”
“物理和地理、化学这三门学科,我会适当删减,只让他们学到吐蕃现有的层面。”
说完,刘继隆将书信合上,递给崔恕道:
“告诉他,可以送来,但第一批人数必须限制在三百人以内。”
“是!”崔恕应下,随后试探着看向临州大学的朱门,似乎想透过这扇门,看到门内的景象。
临州大学已经修建招生四年了,距离毕业只剩一年时间。
这所学校的生源,都是刘继隆亲自从各所小学招募而来,被选入的概率很低。
第一届不过五十余人,第二届一百余人,第三届二百余人,第四届同样二百余人。
看似倍数增长,但其中容纳的人数有限,崔恕觉得在不扩建的情况下,这所大学最多能容纳一千人。
想到这里,崔恕很好奇这所每年只能走出二百人,明年甚至只能走出五十余人的学校,究竟有什么魔力,竟然能让自家节帅沉迷做了四年教习。
“好奇?”
刘继隆忽然开口,崔恕反应过来后,当即摇头道:“没有,下官只是看看。”
“呵呵,没事,好奇是正常的,他们距离毕业也没有多久了。”
“等他们毕业之后,你就知道他们是做什么的了。”
话音落下,不等崔恕继续询问,刘继隆便要转身走入学校之中。
见状,崔恕连忙作揖道:“节帅,长安的进奏院送来了消息。”
“什么消息?”刘继隆驻足回头,崔恕闻言说道:
“至尊以兵部侍郎郑颢为河南尹,荆南节度使白敏中入京为相。”
“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萧邺兼同平章事,充荆南节度使。”
“此外,昭义军节度使毕諴担任宣武军节度、宋亳观察等使,杜审权为礼部尚书。”
随着李漼掌握权力,他自然是要用那些曾经支持过自己,且有能力的重臣。
他所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