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
“每处城池最少驻扎一团兵马,只能多,不能少。”
“除此之外,各州昔日的城、戍、堡也许修葺,能扩建为城池的,就扩建为城池。”
“州与州、县与县间,乡村数量要足够多。”
“此外,剑南道逃入陇右的船工,一部分在河州造船,一部分在武州造船。”
“我们不止要造船,还要造大船。”
“过几个月我会画两张船只的外形图纸,你让船场的那些工匠研究研究,看看能不能造出来。”
船只图纸,刘继隆并不熟悉,但对于明清时期的部分船只外形,他还是记得不少。
当然,船只内部是什么结构,他并不清楚,还需要工匠们自己研究。
反正这些东西以后也要研究,不如趁现在有时间,提前研究起来。
海船用不上,但河船他们还是比较缺的。
这般想着,刘继隆也收敛了思绪,而高进达也在作揖应下后禀告起来:
“今年开年以来,涌入陇右的人口开始变少了,这估计是东川高骈的缘故。”
“嗯”刘继隆颔首认可,毕竟去年由于崔慎由和夏侯孜的节节败退,整个蜀中的百姓都在惶恐南蛮攻入成都。
如今见到高骈、夏侯孜稳住战线,能不逃的人,自然也就不逃了。
目前还在逃亡的百姓,大多都是被衙门催缴赋税,背负了沉重赋税的贫农。
比贫农稍好些的富农和小庶族,自然还能撑下去,不过他们也就只能撑一时罢了。
一个王朝进入倒计时后,最先遭殃的,首先是其内部的“中产”。
随着大量中产被盘剥跌落为底层,不甘心的他们就会怂恿其他底层,一同讨伐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那群人。
不过封建时代的背景下,治理天下还需要这群掌握知识的人,所以到了斗争的中期,他们还是得拉拢这群人。
许多农民起义不能成事,不仅仅在于他们做不到自己“口号”的内容,还在于他们不善拉拢掌握知识和生产资料的那群人。
如今的历史因为自己的出现,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对劲的地方。
因此刘继隆也不清楚,大唐的丧钟将会在何种情况下被敲响。
他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枪打出头鸟。
只要他能保持眼下的战略定力,不去做那个出头鸟,那陇右夺得天下的几率便是最大的。
“节帅,高骈派人去盘堤询问,是否能从我们手中买些骡马和挽马,您看……”
高进达的声音将刘继隆拉回现实,而他反应过来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