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万公里,通讯延迟不过10秒而已。搭配上已经初步完善的各行业ai,克隆体们的建设能力最多也就会受到20%的削弱而已,完全在可接受范围内。
于是,木卫一、二、三、四、五、十四、十五、十六八颗卫星,以及木星环和星际空间之中,大规模的建设同步开启。
这时候,李青松渐渐开始察觉到一个问题。
伴随着多颗星球和木星环以及太空基地的大规模建设,往返各个不同星球地表和星际空间的运输需求愈发庞大。
现阶段,对于空天两用型飞船,自己采取的仍旧是老式的化学燃料推进器。
二次加压推进器因为体积和质量过于庞大,仅仅只能应用在重型货船上而已。
而短时间内,李青松看不到让两用型飞船和登陆飞船也使用二次加压推进器的可能性。
这便导致,这庞大的货物需求全部都要靠登陆飞船和两用型飞船们一趟趟的往返太空与地表,效率极低,消耗极大。
电磁弹射装置在环境较为复杂的木星系统之中也不太好用。且综合效率也较低。再说它也只能弹射,不能回收啊。
物资的流通速度,已经成为了限制李青松发展的又一个桎梏。
“既然如此……就把这个问题彻底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掉!”
李青松决定,研发太空电梯技术!
所谓太空电梯便是,建造一条缆索,直接连接地表与太空。
每一颗星体都存在自转,只要这条缆索足够长,它末端的运行速度就总能超过星体的逃逸速度。
如此,达到了逃逸速度的缆索末端,就会死死的将这一条缆索绷直,让它永远不会掉下来。
就像一个人拼命甩动一颗链球,那颗链球会将铁链紧紧绷直一样。
有了这条缆索,李青松便可以令货物像是坐电梯那样,将它从星球地表直接运送到太空中去,也可以令太空中的货物坐下行电梯,直接从太空来到地表。
不仅效率极大提升,速度极大提升,能耗还会降低,还更加方便。
并且,在木星的这四颗卫星上造太空电梯,其难度要比在地球上造低很多。
因为它们的重力比地球低,太空电梯无需太长,缆索的强度要求也没有那么高。
此刻,李青松便决定造四条太空电梯出来。
是的,四条,而不是一条。
四颗大卫星,一颗一条!
其余的小卫星就用不到了,它们太小,大型飞船直接就能在它们的地表起降。
确定了要攻关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