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现有理论,在宇宙大爆炸初期,磁单极子的数量应该极多才对。但为什么现在这么少?
很显然只可能是因为一个原因:宇宙暴涨。
宇宙不断膨胀,稀释了磁单极子的密度,它才会变得如同今天这么稀少。
就像一滴水融入海洋一般。
由此,通过测定磁单极子的密度,李青松便可以反推出许多事情,研究出宇宙在整个演化过程之中的各种变化。
甚至于等未来技术更加进步,对于磁单极子的测定更加准确,李青松甚至有可能以磁单极子为手段,探测并解读极为遥远的那些河系的变化,进一步增加自己对于宇宙演化的理解。
现在,李青松所需要做的事情很明确。
通过现有数据,进一步研究磁单极子的各种特性,以补充现有的理论框架。同时,继续运行这些磁单极子探测器,以图观测到更多磁单极子,收获到更多有关磁单极子的信息。
仅仅这一次观测而已,意义虽然重大,但很显然是不够的。
不过这是一件长期的事情,毕竟磁单极子数量太多稀少,李青松不可能期望短时间内观测到太多个。
现阶段,却有另一件同样极为重要的事情可以先去做了。
那便是质子衰变探测。
质子衰变探测与磁单极子、中微子质量大概可以视之为大统一理论的三个支撑。三者地位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磁单极子可以证明宇宙早期的对称性破缺,揭示拓扑缺陷;
质子衰变探测可以证明夸克与轻子在统一能标下的统一性。
中微子质量可以证明轻子数不守恒。
缺失了任何一个,大统一理论都会不够完善,不能被视之为真正统一。
这三者之中,中微子质量来源的研究更贴近理论层面,无需太多大科学装置的投入。
磁单极子的发现,与中微子质量来源的研究也有一定关系,但与质子衰变的关系更大一些。
因为现有的理论框架在磁单极子被发现之后,已经可以补足相当一部分了。而依据这一部分被补足的理论,李青松在质子衰变方面的研究也快速得到了理论上的突破。
现在,李青松知道,自己大概搞清楚为什么自己造了那么多质子衰变探测器,却仍旧无法探测到质子衰变现象了。
最新的理论研究显示,质子的寿命确实不是无限的,其寿命约在10^37年左右。
以这个寿命计算,自己建造的那么多探测器应该早就探测到了对应现象才对。
但……自己之前虽然预测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