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朱慈烺为了阻滞清军,打击这些八旗马甲的锐气,特别是延缓其行动的速度,所做的准备还不止于此。
且说,岳州城西面,北面临湖临江,东面又都是起伏的丘陵和山岭,除了南面的平原之外,都不合适大队兵马的调度。
但即使是往南到长沙的平野之中,依旧分布着不少的丘陵山坡,平野之上河流密布,原本那条一路延伸到长沙城,可供大军行进的宽大官道,早已经被破坏,如今雪一化,便泥泞不堪。
不过,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多铎,看到朱慈烺在岳州府和长沙府所做的一系列破坏之后,都没有丝毫惊讶。特别是多铎,这样的情况,他在江北,早就经历过一次了。
说到底,这不过是任何一个有着基本军事素养的统帅在面对强敌进攻时,都必然会做的事情罢了。
当然,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官僚体系作为支撑,否则同样无法完成这样彻底的“坚壁清野”。
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慈烺在这些地方的破坏,其实也是将自己陷于十分不利的地位,若是清军不继续南下,修复官道,南面的明军很难北上增援。
朱慈烺在长沙府,衡州府部署了数万兵马驻守,在防御上其实已经是万无一失,特别是长沙城早已得到加固,而衡州府的大军,还能策应袭扰,完成牵制和阻击清军南下获得补给的任务。
当然,等到洞庭湖水师悉数南返,明军可以通过水路,往北面投送部分兵马。但清军必定不会忽略这一点,通过湘江水道行动的明军,必将不可避免的,遭到清军的阻击。
多尔衮在之前的军议中,便已经和一众将领分析出了各种情况下明军可能的行动。
与此同时,多铎根据此前在江北大战的经历,也料定了明军此番会想尽办法,坚壁清野,并不会派出主力,更不可能会在沿途设下埋伏,否则便是自寻死路。
而事情也确实如多铎所料,多尔衮派出的追击大军,前锋仅仅只有数百马甲,在追过城陵矶的时候,才终于遭到了接应明军的阻击。
谭泰在遇到了接应明军的阻击后,并没有后撤,他仗着自己此时领着的数百精锐护军,特别是后面还有源源不断,马上就能赶来的主力骑兵,不断朝着明军发起进攻。
随着清军的增援骑兵不断赶来,在这些久经沙场的八旗精锐轮番攻击下,接应的天骑军也渐渐露出了破绽。
他们在前期还能在平野之上,应付兵力相差不大的八旗马甲,但随着清军后续的兵马一批批赶到,很快便支撑不住,立即按着原本计划往岳州城撤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