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北面清军主力虽然已暂时退却,但其主力并未大损。据前线塘马回报,多尔衮现在正集结大军于山东、河南、川北各地,部署严密,时刻准备反击。
我大军虽有武昌之胜,但将士们北上之后,连日作战,身心俱疲,粮草也急需补给,是进是退,必须尽快决策。”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示意陈福继续说下去。而陈福见状,又接着补充道:
“而局势之所以发展至此,主要还是因为清军的骑兵在大平原上机动性强,来去无踪,难以捉摸。
我朝天骑军虽骑阵了得,但兵力有限,各处主力大部是战兵,若轻率追击,极容易陷入清军的伏击圈中……”
此言一出,殿内神情严肃的众将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他们其实也尝试过破解清军骑兵的袭扰,但几乎都是徒劳无功。
毕竟,战场之上,在真正的实力面前,任何阴谋诡计,都不过是纸老虎罢了。
朱慈烺闻言,脑海中回想起“武昌之战”的种种细节,以及战后各部兵马四处出击,基本上收复了除襄阳外的整个湖广,并在淮北,川南击退清军。
明军在其他地方虽然没有取得太大进展,但已经在整个南方,站稳了脚跟,并通过海路和华北,通过郧阳,夔州和陕西等地的义军乡绅,取得了联系。
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明军的进攻也逐渐到了极限,而退无可退的清军则开始了局部反击。
如今,朱慈烺已经传令各部大军暂停进攻,巩固阵地,并下令各部在此基础上派出小股部队骚扰防御,试探清军虚实。
想到当前的局势,朱慈烺抬眼环视四周的一众大臣,当即开口直指其中最核心的问题,道:
“诸位爱卿以为,当前是否应该增兵攻打襄阳,直至破城?”
霎时间,大殿之内全都安静了下来,众臣面面相觑,各自心中盘算着应对之策。但很快,内阁首辅李邦华便站了出来,拱手道:
“陛下,臣以为不宜继续增兵襄阳。当前我军虽有胜绩,但正如陈提督所言——兵疲粮短,若再行远征,恐有后顾之忧。与其冒进骛远,不如暂时休养生息,安抚百姓,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举。”
李邦华不愧是战略上的大师,三言两语之间便透露出了对战事的深思熟虑。
不过,他作为朝中的“清流”领袖,深得堵胤锡等人的敬重,但和马士英等人,却是面和心不和。他的话毫无疑问引起了何腾蛟的不满。
何腾蛟在“湖广战役”,“武昌之战”中都没有立功,加上朱慈烺最终将武昌交给了堵胤锡,何腾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