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其实也一直在扩充自己的工匠队伍,督造新的武器工坊,还大力向南洋的夷人,以及日本进口军需物资原料,甚至是武器。
他到底是海寇出身,对于朝廷,始终是不信任的,早就存了两边闹翻的心理准备。
而且,对于郑芝龙来说,他根本不觉得在海上,有谁能够胜过他,特别是当前大明的水师,一半都是福建出身,他儿子带出来的,这让他更加无所畏惧。
只是,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没有经历过他的草莽时代,但却享受到了作为二代子弟的各种福利,对于他的做法,完全不认同。
朱慈烺对此并没有过于关注,在大明这个国家机器面前,郑芝龙还不算致命的威胁。
相比起来,他更加在乎广东,福建两省的火炮火枪生产,这对于北伐大战来说,至关重要,尤其是那些重型火器和小型火炮,能在运动战中给清军意想不到的杀伤。
要知道,福建在明末清初原本就是和广东齐名的火器制造基地,生产出来的火炮甚至在某一时段性能优越于同类型的西方,如今郑芝龙间接控制了福建沿海的大片陆地,影响的人口数十万,工坊工匠无数,自然要把这些资源利用起来。
不过,郑芝龙到底只是郑芝龙,他局限于这个时代,治下武器工坊的生产效率完全比不上“广州兵器局”。
毕竟,郑家并没有革新管理方式,也没有各种领先的生产工具,在经历了此前朝廷的工匠抽调和一轮征兵之后,福建各地的劳动力亦十分匮乏,无论是工坊的建设速度,还是武器的生产,都要比朝廷慢许多。
朱慈烺并非没有法子治他,也并非只能依靠郑森,他甚至完全可以和原本历史上满清一样,直接扣押软禁,拆分郑家。
但他也没必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这样毁坏自己的政治名声。
毕竟,郑森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自然会把事情处理好。否则,他又如何会这么忠心耿耿呢?
南京紫禁城的大殿上,朱慈烺面前站着李邦华,高宏图,常登贵,田见秀,林昌峰,张煌言,郑鸿逵等人,他们正在向朱慈烺汇报近期各部各司的最新工作成果。
“陛下,南京,苏州等地的工坊,江淮地区的村堡和村堡,军营附近的商社供销站,严查整顿之下,全部都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仅仅是南京和苏州的工坊,便抓捕了六十几人,从他们家中查抄的赃款总值近二十万两白银,村堡和商社供销站更是触目惊心。
而接下来,为了遏制当前日益严重的贪腐问题,钱庄和海贸的相关严查整顿行动,也会随之进行,户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