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但因为殿前军最精锐的四万主力此时分成了两部,南面的各部兵马并没有跟上,常登贵和林昌峰所领的北路就,其实根本无力坚守,他们只是北上刺激多尔衮的。
朱慈烺此时还远没有做好全面北伐的准备,在实现了初步的战略目标之后,因为兵力和物资的问题,便失去了更进一步的可能。
等到多尔衮收到岳乐兵败的消息时,常登贵和林昌峰已经收复了豫南,豫西等十几个州府,甚至河南府,开封府的部分地区,明军还没到,许多绿营军,便直接选择了反正献城。
对于这些小军头,常登贵并没有杀他们,甚至没有剥夺他们的兵权,但把他们的兵马全部派到了南面,并抽调了其中披甲的部分精锐,作为辅兵。
至此,朱慈烺在没有损失主力的情况下,便成功拿下了小半个河南,并顺利的激怒了多尔衮。
现在,多尔衮无论如何,都必须领着主力大军南下了,否则整个北方的局势,都会随之崩坏。
这样的战果,远远超出了朱慈烺的预期,他的主力并没有遭受严重损失,大军不仅可以迅速恢复战力,甚至在兵力上,相较于清军来说,差距迅速缩小。
因此,在收到多尔衮率领清军主力,加速南下的消息后,朱慈烺不忧反喜。
毕竟,如今岳乐和吴三桂的主力大军,已经机会被全歼,吴三桂和阿尔津虽然率领两千多残兵一路北逃,但早已经不成气候。
吴三桂本来是想逃回陕西,去召集他的旧部的,可阿尔津根本没让他得逞,将他控制之后,扭送到了多尔衮的面前。
但阿尔津麾下的这支兵马在常登贵和林昌峰的追击下,长途奔逃,战斗力本来就几近于无,一直退到了洛阳城,才算是站稳了脚跟。
要知道,清军的精锐主力损失如此惨重,满清又没有建立成体系的军事训练系统,即便兵源充足,想要重建大军,没有两三年,也根本不可能。
换言之,随着满清八旗马甲的损失,清军现在已经慢慢失去了和朱慈烺就在军事上角逐的可能。
清军在“分水岭大战”中,死伤了一万多精锐,大半还是八旗军,这对于精兵不到七万的满清来说,完全就是伤及根本了。
要知道,满清的这所谓十万带甲,虽然大部分都算得上精锐,但战斗力也是有区别的。
其中,最精锐是,毋庸置疑就是满八旗,如今所剩,已经不足五万,这些老兵们的战斗技巧和战场经验,根本不是那些新近补充的甲兵可比的。
换言之,对于还没有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军队训练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