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布好口袋
在阿济格麾下大将,同时也是其三子劳亲的统帅下,这支千余人的骑兵很快就进入了襄阳北面,他们主要由阿济格的护军,还有关外抓来的部落兵组成,野战实力相当强悍。
这些关外的部落兵,虽然编入八旗兵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但已经基本完成了训练和装备,而且野性未消,对于山林野地的环境,有着十分强的适应力,并能在其中发挥出强悍的战力。
不仅如此,他们真正的统帅噶达浑,更是八旗军中的猛将,他此前便率军跟随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到达九宫山。而在原本历史上,更是在满清后期名将凋零的时候,在多个战场中来回救火。
阿济格这一次派他出马,很明显就是要给自己的儿子贴金,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夺权。
毕竟,多尔衮没有儿子,多铎不上道,他的儿子可就多了,足足有十几个,自己更是战功赫赫!
在噶达浑和劳亲的统帅下,这支千余人的骑兵只了不到两天一夜,便通过了南阳府西面,上百里的山间河谷,甚至是林间小道,到达了阿济格指定的阻击地。
但朱慈烺早有准备,他们的伏击并没有得手,反而还得面对明军的突袭。
至于襄阳城内的勒克德浑和尚可喜两部守军,在洞庭湖水师的阻击下,根本无力支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支盼望了数月的援军被击退。
朱慈烺麾下的近十万大军,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便迅速完成了转移,殿前军主力和忠贞营撤到了襄阳南面的宜城,左镇,右镇分别撤到了西面的谷城,光化,以及东面的随州一带。
且说,宜城依山傍水,明军又掌握制水权,随时可以南撤,朱慈烺退到这里,看重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区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殿前军在樊城关和鹿门山等地,依旧留有兵马阻击清军,襄阳可不上南阳,并非东北方向的山谷可供主力大军行进,这里虽然也是河网密布,但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兵马调度十分方便。
这也使得多尔衮和阿济格对于朱慈烺撤兵,根本没有丝毫怀疑,特别是看到朱慈烺在宜城的准备之后,更是料定了对方不敢决战,但又不愿轻易撤军。
毕竟,朱慈烺在这两个地方留下了数千兵马阻击,虽然都只是两三日,但守在樊城关和鹿门山的大军,却有效牵制住了清军前锋的行动。
最终,明军各部的南撤十分成功,除了大营内一些来不及带走,或者说是朱慈烺故意留下来,以显示大军撤退得十分慌张的粮草,军械,还有报废火炮之外,其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