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物资基本上都顺利南移。
而那些粮草军械,自然也都被他下令一把大火,连同几个大营一起烧了,这才是明军一贯的风格——坚壁清野。
等阿济格看到南面的明军大营,火光冲天的时候,哪里还能不明白自己又迟了一步,他虽然恼怒,但并没有就此放弃行动,而是继续领兵追击。
多尔衮同样如此,他亲自领兵,来到了白河前线,并亲自指挥全军渡河,生怕就这么让朱慈烺给跑了。
但等到他领兵进入襄阳府的时候,南面的明军早已经撤走,只留给他数座熊熊燃烧之后,一地灰烬,不少地方还在朝着天空冒出黑烟的废弃大营。
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汇聚起了近万骑兵前锋,兵力十分充足,而最后弃营逃跑的明军,则是万余人马,他立马便下令阿济格全速追击堵截。
多尔衮在此前军议的时候,便分析出了明军在各种情况下可能的行动,但他没想到朱慈烺居然撤的如此之快。
阿济格一路紧追不舍,但因为迅速和主力拉开了距离,没有主力的支持,他心中也颇为犹豫,特别是明军极有可能会在鹿门山设下埋伏,他如果冒进,恐怕就是自寻死路了。
他在樊城关和鹿门山北麓,都遇到了明军的阻击,即使仗着自己统领的是精锐护军,后面还有源源不断,马上就能赶来的主力,但明军的撤退计划之周密,还是让他感到惊讶。
当然,樊城关和鹿门山的明军,因为既要阻敌,又要接应大军,在这些久经沙场的八旗精锐轮番攻击下,不断露出破绽,很快便支撑不住,按着原本计划往宜城撤去了。
不过,局势发展到现在,阿济格也逐渐后知后觉,察觉到了不对,但只能是将错就错。要知道,多尔衮现在已经领着主力大军进入襄阳,根本还立足未稳,这个时候要是撤退,必定会爆发严重的混乱。
毕竟,大军仓皇撤退的过程中,最后一批留守阻击的兵马,几乎不可能成功撤退。他们可不是大军进攻时候的前锋,后面还有主力可以期待,只要坚持住,就什么都不是问题。
而最关键的是,阿济格这个时候从派出去的哨骑那里传回来的军情才知道,明帝在撤退的过程中,居然还将数万大军分散到了两翼,虽然不是他的亲军,但也是可以一战的。
这也是他最终确定明帝是想要故技重施,引诱他们南下的最重要判断依据。
不过,阿济格一路追击,多次击败击退明军的阻击部队,此时已经非常膨胀,自然也不会就此打住,反而是迫切想要和明军决战,在湖广的平野上,彻底打败明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