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没有可靠的兵马,距离众叛亲离,全军败退,只是时间问题。
而陈提督和高将军,再加上李定国,刘文秀的兵马,即使汉中的守将是吴三桂部下的悍将吴国贵,结局应该也不会有什么改变。多尔衮现在无非是在等待潼关战事的结果。”
朱慈烺想着原本历史上孟乔芳的表现,心中不免还是有些担心,吴国贵现在应该还没有原本历史上三藩时那么强,少打了那么多年仗,终究是不同的。
“汉中的战事到底什么时候能有个明确的结果,就看陕西的那些绿营军,甚至是吴国贵,李国翰这些将领的选择了。”常登贵紧接着又道:
“那些绿营兵现在看似还团结一体,但岳乐在分水岭败亡之后,实际上已经各怀心思,如今就是鞑子的八旗甲兵都打不过咱们,他们根本没胆子和咱们较量。
只要吴国贵和李国翰一败,陕西各地的绿营兵,应该就会立即反正投降,绝不会和以前那样,敢和朝廷谈条件了。孟乔芳手下就那点人马,还要分兵多处,他绝对坚持不了多久。”
朱慈烺听罢,点了点头,孟乔芳,吴国贵和李国翰虽然都是能人,但在真正的大势面前,他们的所谓能力,其实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现在,山东,北直隶等地的义军行动相当迅速,而且打的都是反清复明的旗号,这多亏了当初锦衣卫支援,张名振和黄蜚在海上,也是节节胜利。”常登贵眼见朱慈烺点头赞同,随即又笑着说道。
朱慈烺想到这些捷报,心中也十分振奋,清廷的溃败其实早就超出了他的想象,特别是“分水岭之战”的胜利,完全就是意外之喜。
要知道,满清以小族御大国,本身就是一次没有容错率的意外,其一旦失去了军事倚仗,无法威慑千千万万的汉人,这个半奴隶制半封建制的政权,距离土崩瓦解,就不远了。
“多铎和济尔哈朗那边有什么新情况?”朱慈烺想了想,又问道。
这两个人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北京,天津,他们的行动其实也会影响到多尔衮的判断,特别是济尔哈朗。
“张名振现在暂时还没收复天津,但他正在收拾兵马,只是他的部下大部分都是水兵,虽然在此前的登陆大战中歼灭了两路绿营军,但最核心的战兵,也损失不下,现在应该刚刚和黄蜚在海上会师”
常登贵顿了顿,又继续说道:
“至于山东多铎方向,高杰和黄得功的进展还算顺利,但他们缺乏攻克大城,与八旗马甲会战的实力,多铎不是陛下的对手,但却不是他们能轻易对付的。”
“张名振部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