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当然,朱慈烺此来,一方面是要检查堡垒的修建情况,另一方面,就是要检阅那些调来的农兵和卫戍军了。
江北的农兵是大明建军的重要支撑,更是安置退伍老兵,伤兵的关键,他们也将承担了农兵的训练,而农兵分担着前线的防务。
此时,大明的农兵和地方的卫戍军一样,都是训练方阵的,在农闲时节,基本上保持了五日一小操,十日一大练,战斗力虽然说不上强,但也不弱。
毕竟,他们的武器配备只是落后于野战军,在补给充足,内线作战的情况下,比不少原本的明军,还好得多。
不过,考虑到他们是坚守堡垒,朱慈烺并没有优先给他们换上新装备,这是经过“五军都督府”局势推演之后,给出的结果。
江北之后,朱慈烺巡查的下一站,便是长江以南的苏松等地了,这里的大部分官营工坊,除了得益于当地特色和资源禀赋,还继续生产民用商品和贸易商品外,基本上都是服务于军备生产的。
当然,他们都是整个体系中的一环,南京依托于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和独特的政治地位,依旧是大明最大的火器生产基地。
朱慈烺此行来到苏松二府,就是为了视察这些生产供应了他麾下大军接近一半军备的工坊,殿前军的强悍战斗力,很大程度上依靠这些制造精良的武器。
而大明的武器生产中心,依旧是南京城。这个时候,南京城的“金陵大学堂”中,已经开始设立为军队和生产服务的各式学科,这进一步助力了规模庞大,种类齐全的武器工坊体系在南京城继续壮大。
在从西到东,又经过长江南北,历时两个多月的巡查,朱慈烺对于各地的建设表现,基本上是满意的。
大明王朝的官僚体系,在一场场战场胜利之后,已经逐步形成了文武对等的趋势,这使得朱慈烺的各项政令,得到了更好地落实。
对于大明的体制来说,一个不那么团结的官僚集团,皇帝的政令是最容易落实的。
大明的军队,民政和工商体系经过此前四年多时间的转变和发展,在大的方向上,已经没有问题,那些小处的缺陷,则是要靠事物的发展规律,自行弥补修正了。
要知道,任何一个真正完善,科学的体系,都不是人为设定的,都必须要有自我纠正和修复的能力,才能健康发展。
朱慈烺最终回到了南京城,他这个马上皇帝,每年待在紫禁城的时间,恐怕真的不如马背上多。
不过,朱慈烺虽然不在城内,但大明的体系在顺利运行着,而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