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预期。
南阳城中仍有高第部队屯兵,力量不可小觑。此外,山西方面还有济尔哈朗率领的清军残部,战局依然复杂。
朱慈烺在听到战报时,心情复杂。
他虽然在战略上占据了上风,但大军损失的规模超出了他的预期。
他手中固然还有足够的兵力可以继续作战,但压力却陡然增加。
而本应是大好局面的捷报,却伴随着军队的巨大损失。
首先,阿济格和金砺的主力几乎被陈福全歼。
金砺虽然带领五六千残兵向东逃窜,但最终在河间一带被林昌峰所部成功拦截,并歼灭了其中的半数。
金砺虽未选择战死沙场,最终还是侥幸逃回了北京。
然而,经过林昌峰的追击,金砺的部队已经被拖垮,几近崩溃。
不过,这支部队在林昌峰的追击下,长途奔逃,战斗力已经所剩无几,陈福轻而易举地击溃了他们,取得了巨大战功。
如此一来,金砺的部队已经不再构成实质性威胁。
而清军在此次战役中精锐部队损失惨重。对于尚未建立完整军事训练体系的清军而言,重建部队绝非易事。
没有两三年的时间,甚至就算是再长时间,他们也根本无法恢复到原有的战斗力。
这意味着清军短期内将无法与朱慈烺的军队在军事上展开有力的对抗。
别看朱慈烺的军队在“山谷大战”中只损失了两万人,似乎对他的十几万精锐兵力并未造成太大影响。
实际上,真正的损失却远比数字所显示的严重。
他手下的八万大军虽然都是精锐,但战斗力层次不齐。
朱慈烺精心挑选出的五六万老兵,之所以如此重要,正是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和娴熟的战斗技巧。
这些老兵的经验和技能并不是那些刚入伍不到一年的新兵所能替代的。
要知道,即便是殿前军各部,已经建立起了流水线的军队训练体系,但也还是不够的。
换句话说,清军失去了这些老兵,不仅意味着军队的战斗力严重削弱,还意味着训练新兵、提升整体战斗力的时间被大大延长。
而清军尚未建立标准化、专业化的训练体系,想要恢复昔日的战斗力,恐怕需要耗费数年之久。
不过,战局的有利形势还是让朱慈烺毫不犹豫地下达了各部进入北直隶的命令。
常登贵,高杰,黄得功等部迅速清扫了山东境内的清军残余,绿营军守卫的州府纷纷倒戈,除了济南城外,山东的清军据点几乎全被拔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