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军很快就会派出主力北上,但是暂时还没腾的出手后,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现在,他必须采取更为强硬的手段来镇压叛乱,维持满清最后的统治。
与此同时,消息传至北京,满清朝廷内部掀起了一阵不小的动乱。
那些原本不服多尔衮的八旗士兵,借着这个混乱的机会,打着“清君侧”的名号,企图反抗多尔衮的统治。
毕竟,他们在朝中受压已久,心中积怨已久。
不过,没了阿济格的制约,济尔哈朗又无心内斗,这场反抗看似胜算很大,但实际上却是极其危险的尝试。
然而,这时的顺治皇帝年仅八岁,多尔衮已执政三年,早已在军中和朝中建立了稳固的权力基础。
他的亲信遍布清廷内外,虽然满清王朝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北京的八旗兵不过一万,但这种规模的叛乱,几乎不可能成功。
不过,多尔衮一方面要面对外敌的压力,另一方面又需镇压内部的动荡,这使得他心力交瘁。
平定了这场小规模的叛乱后,多尔衮在孝庄及大臣们的支持下,趁着多铎还能拖住明军主力之际,开始动员八旗。
他们像是昔日入塞劫掠一般,在顺天府周围抓捕汉人,强行押送至关外为奴。
这场劫掠不仅是为了补充关外的人力和物力,更是一种阻击。
与此同时,清廷疯狂搜刮钱粮,向关外运输大量粮食、金银,以及北京工坊里的武器弹药。
西洋传教士也被迫随之而去,仿佛这是他们长期占据关外的计划。
多尔衮所谓的“满汉一体”,在危机面前不堪一击,最终撕下了这面虚伪的面纱。
清廷调动了北京城中所有的八旗兵,以及所属的包衣壮丁,只有少数依旧坚守故土的绿营军在抵御这场劫掠。
北直隶的大部分城池几乎毫无防备,绝大部分有组织能力的乡绅早已沿运河南逃,试图避开这场劫难。
多尔衮的劫掠北直隶,除了补充关外人力和物力的考虑外,更是为了把这里变成一片焦土,阻碍明军之后出关征讨辽东。
若北直隶被焚毁、杀光、抢光,满城血流成河,那明军进攻关外就必须绕过宣大,千里迢迢穿越草原,而这必然会大大降低明军的投放能力。
而在此之前,明军或许还需处理与蒙古诸部落的关系,这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情。
在满清兵威日盛之时,蒙古人曾屡次动乱,更何况在眼下的局势下?
明军在这一时刻,不仅要面临北直隶的困局,还要解决与外部势力的关系,这显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