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们的战略增添了更多的变数。
在这种情况下,明军若是能从山东出兵,由海路进攻辽东,听上去似乎是个不错的战略选择。
但这并非易事。
顺治皇帝的父亲的父亲——努尔哈赤,罄竹难书的“十全武功”之一,便是将辽东地区的三百万汉人几乎屠戮殆尽。
换言之,若是海路,明军想要沿途获取补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换言之,若能够摧毁明军进攻关外的后勤基地,多尔衮便能在关外腾出手来,准备为接下来的撤退做充分的准备。
他深知,若明军在后勤上无法支持,便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最终只能望而却步,甚至被迫退回。
然而,这些残暴的满洲贵族们似乎低估了北直隶的义军力量。
随着各地义军与反正的绿营迅速合流,他们开始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和甲胄。
这些义军尽管缺乏实战训练,面对八旗兵时未必能够直面相抗,但他们却能依托于城池,频频出击,这无疑极大地拖延了八旗兵劫掠的速度。在这场混乱中,和满洲牵连最深、最忠诚的包衣兵,早已死于中原的战场之中。
新征入伍的包衣,多是入关后被掠夺土地而来,面对新获得的武器,他们中许多人选择了逃离和反抗。
经历了短则几年、长则近十年的奴隶生活,这些人并未完全麻木。
相反,他们心中对自由的渴望愈加强烈。
如今,他们看到了反抗的机会,感受到了胜利的希望,又怎会继续助纣为虐?
这些义军、反正绿营军以及叛逃的包衣兵展开了顽强的抵抗,令清廷恶劣的劫掠计划并未全面推行。
最终,他们只是掠夺了北京城周边的城镇村庄。
然而,即便如此,清廷依旧从北直隶掠走了超过三十万人口,牲畜和粮食无数。
这导致包括北京城在内的顺天府、永平府,乃至半个保定府和山西的一部分,几乎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北直隶和山西两地战事再度升温,局势愈加紧张。
姜镶凭借着大同边军仅剩的三千老兵,摇身一变成为西北地区反正绿营军的盟主。
但他的地位并不牢固,北直隶与山西的绿营军,虽然名义上归他统辖,但并非所有人都完全听从他的指挥。
在高一功和李过的联合进攻下,太原、大同等地的绿营兵不断逃出,窜逃之际泄露了当地的部署机密。
而与此同时,乱局之下,还有有不少绿营军纷纷汇聚到了姜镶的阵营。
姜镶在短时间内集结了近三万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