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远超平时。
朱慈烺心中虽笃定,却不免警惕,担心多铎或洪承畴可能会设下圈套,待他不察之时发起反击。
西面的平野辽阔,废村与荒地交错,战火在其中蔓延。
数千兵马在各个废墟与荒野之间激烈交锋,火光与喊杀声此起彼伏。
明军与清军在这片纵横交错的河流平野上展开了一场混乱的夜战。
受限于地形与夜色,双方骑兵的机动性大打折扣,进攻缺乏明确的方向,战局显得异常纷乱。
这正是清军选择在夜间突围的原因之一——利用夜色掩护,规避明军的优势兵力。
此时,朱慈烺收到了东面常登贵传来的军报。
虽然战局不如预期般顺利,但仍在计划之中。
常登贵率部成功拖住了东面的清军,甚至引诱他们步入伏击圈。局势虽有波折,但仍在掌控之中。
与此同时,西面的清军阻击部队同样被明军牢牢牵制。
清军原本试图通过运河水路突围,如今却已无法成型。
趁着清军在西面陷入僵局,沧州城内的清军主力不得不倾巢而出,急于从水路突围。正是这场突围行动,让朱慈烺得以顺利实施他的攻城计划。
突围让原本守备严密的沧州城变得空虚不堪。
明军在南面集结的近万大军,立即开始准备攻城。
城墙内外,火光映照,明军的攻城器械整装待发,势要一举攻下这座关乎胜负的城市。
清军被迫分散兵力应对突围和守城的双重压力,已显疲态,内部分崩离析,几乎无力回天。
此时的朱慈烺,深知自己已占据战略主动。
他倚仗着巨大的兵力优势,基本实现了战前的计划。倘若不是沧州城过于庞大,明军需要分散兵力攻打各处城门,局势或许会更有利。
但无论如何,这一战已是明军胜利的前奏。
正如朱慈烺心中所想,这是一场悬念不大的歼灭战,清军不过是作困兽之斗。
而真正的不确定性,只在于“八旗兵”还有多少战力可以发挥。
在东西南三面基本稳定的情况下,朱慈烺将目光投向了水路上的清军。
城中的主力部队已经倾巢而出,试图从水路逃生。
水路成了清军最后的希望,但朱慈烺对此早有准备,他手下的将领张名振早已在水路布下天罗地网。
朱慈烺的水师阵容强大,拥有上千艘大小战舰。
为了防备清军可能采取的火攻策略,张名振还特别调集了数百艘小型火攻船。
这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