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国策
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分析和批判时,不能仅依赖传统的直观方法。
如果真的想要全面、客观地解析历史,除了经典的历史分析,还必须借助计量科学,或至少运用计量的思维模式,对各类现象进行精准的变量控制和对照。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草率地下结论,尤其是在面对具体事件时,避免将单一因素作为历史的决定性原因。
而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更是艰难。
历史本身就充满了真假混杂的因素,而人的认知往往是带有主观性和偏见的。
我们能看到的历史,往往只是被建构出来的某个版本,甚至是多种建构方式并存的产物。
最终,你选择相信哪个版本的历史,往往取决于你想要达成什么目的,或你内心的价值倾向。
换句话说,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理解本质上都是一种“建构式”认知。
这种认知在某个区间内会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又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不同的历史情境、不同的视角和解读方式,都会导致我们对同一个事件产生截然不同的认知。
而对于朱慈烺来说,他也有自己的认知和准则。
要知道,自满清崛起以来,整个东北地区就成为了新朝的战略要地,这片土地的安全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朝廷的稳定。
初期的大规模移民,至少百万之众,是不可或缺的战略举措。
李过和郑芝龙,这两位在这个时代中叱咤风云的枭雄,都深知这一点。
他们也清楚这是朝廷必须要做的事,不容拖延
与此同时,与朝鲜王国的宗藩关系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甚至朱慈烺这个来自后世的皇帝,可能会通过某种更为现代化的制度设计,逐步将朝鲜纳入新帝国的统治范围。
这不仅能确保东北地区的利益不受损失,从而在未来的东亚格局中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北方和西北,形势同样严峻。
当年为了应对满清和俄国的双重威胁,建立了三大蒙古部落的松散联盟,然而到了现在,这个联盟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
如果不重新夺回这些地区,特别是青藏和蒙古,甘陕地区的安全就难以保障。
而漠南若不能完全控制,作为国都的北京,也将失去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
这些教训,都是明代覆亡时留下的惨痛遗产。
如今,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蒙古地区失去了昔日的军事优势,以十七世纪的生产力,收复蒙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