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的满清残部早已几乎被消灭,辽东的土地更是开发成熟,原住民几近绝迹。
只要他能够将新移民重新安置在辽东,建立起稳固的据点,便能轻而易举地将这一地区完全控制。
朱慈烺的计划不止于此,他还准备通过羁縻政策和贸易手段,逐步渗透整个黑龙江流域,进而控制整个内外东北。
以十七世纪的生产力来看,这并不是一件难以实现的目标。
辽东不仅是战略要地,更是资源丰厚的地区,重新开发和控制这一地区,可以为国家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支持。
换句话说,朱慈烺在谋划着一个更大的图景。
当这些边疆领土基本收复完毕,甚至即便未能彻底收复,敌人也已被打得元气大伤。
那时,正是他整顿全国、统一兵权的最佳时机。他的终极目标,就是将各省的兵权完全收回,实现中央集权。
要知道,朱慈烺手握全国最富庶的产粮区,尤其是江南地区,这一地区不仅富甲天下,而且是兵力、物资的最主要来源。
江南在他的掌控之下,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持,这也使得他能够维持强大的军队,并不断进行扩军备战。
正是这份底气,让他可以大胆地推行自己的整军计划,逐步削弱地方势力的影响。
对于这一点,李过、郝摇旗、郑芝龙等人心里也多少有所察觉。
他们明白这些,尽管心中不愿意接受,然而事实摆在眼前,朱慈烺不仅占据了战略优势,还在道义上站稳了脚跟。
朝廷的行动有理有据,使得他们即便有些不满,也无法公然反对。
眼下的形势,已经逼得他们不得不与朱慈烺妥协。
郑芝龙清楚,眼下的形势并不容他另作他想。
无论是面对海上的荷兰人,还是安南的游击战,抑或是草原的蒙古人,战事的艰难和复杂都让他不敢轻举妄动。
郑家的力量虽然强大,但在全国一统的背景下,地方割据势力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他必须审时度势,与朝廷合作,保持表面的和平,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寻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毕竟,郑家虽占据了东南沿海的要地,但若与中央政权对抗,终究难以长久生存。
他所能做的,就是尽量保全现有的势力,在局势变化中灵活应对,等待更好的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