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集权手段
朱慈烺最终主持将海南从广东划分独立,成立了“南洋镇”,并将其作为未来南洋水师的基地。
这一举措引发了政局内外的波澜,尤其是郑家对这一决定的反应备受瞩目。
郑家的海外贸易在福建和台湾的影响力巨大,如何协调他们的利益与新政权的军事扩张成为关键。
最初,朱慈烺的态度十分强硬,给出的条件几乎让郑家难以接受,试探意味十分明显。
他想看看郑家会如何反应,特别是在这些年来郑家凭借海外贸易所累积的实力,实在让人有所顾虑。
但郑家并未表现出要与朝廷,鱼死网破的决心。
在张煌言一再劝说之后,郑家当前的主事人郑森意识到,与其硬碰硬,不如选择妥协。
毕竟,朱慈烺不仅在战场上展现了强悍的能力,他的统治也在渐渐稳固中。
不过,郑森虽然对朱慈烺的强势有所畏惧,但他更清楚郑家的利益必须在这种局势中得到最大化。
因此,表面上的合作,实质上的利益争夺便在暗流涌动中展开。
郑家最终保留了漳泉二府的直接管辖权,但在军事上,朱慈烺却寸步不让,绝不允许郑家保留过多的兵力,这一安排可谓暗藏杀机。
郑家若要维持台湾的控制权,便必然要耗费大量资源和兵力,而这一代价足以削弱他们在福建的势力。
对朱慈烺而言,攻取台湾虽然是功在千秋的战略决策。
但短期内看不到多少实质利益,甚至可能是一场亏本的买卖。
然而他深知,如果郑森无法成功占领并维持对台湾的控制。
那么郑家便没有理由继续维持那支庞大的水师和船队,这也成为他实施进一步整军、削权的关键。
正因为此,朱慈烺不担心郑家会主动挑起战事。
郑森的盟友们,也不会支持他,这些复杂关系反而为朱慈烺提供了逐步瓦解郑家势力的机会。
在这场政治与军事的博弈中,郑家始终处在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攻下台湾意味着巨大的消耗,尤其是荷兰人拥有比郑家更为强大的海军力量和坚固的防御工事。
但如果他不攻取台湾,那他将失去继续保留大量军队的合法性。
而如果他成功拿下台湾,他的兵马也将因此大大削弱,再无余力反抗朱慈烺的中央集权。
几番磋商下来,各方势力终于在“内阁大会”之前勉强达成一致。
此时的郑芝龙和他的儿子们经过慎重商议后,认为虽然失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