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发生逆转,他不敢冒险孤军奋战,于是决定立即率部撤退。
然而,他在撤退前还是下令家丁砍下了几十颗人头,试图用这些“战果”向巴明交差,为自己的表现争取些许面子。
天色渐亮,清军撤退的消息逐渐传开。当马宝率领援军抵达刘斌等人死守的山丘时,迎接他的,是山顶那面迎风猎猎飘扬的“陈”字大旗。
大旗依旧矗立,然而,旗帜之下,仅剩七个活着的明军士兵,他们满身鲜血,衣衫破烂,甚至难以站稳,
马宝看着眼前的场景,心中既是欣慰又是疑虑,敌军撤退得如此干脆,几乎未作抵抗,这让他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不寻常。
他怀疑这是清军故意设下的陷阱,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立即派人联络驻扎在另一处的明军,从侧翼对清军进行牵制。
同时,他决定谨慎行事,带领部队迅速撤回城中,不再恋战。
与此同时,那支主动从石门关方向突袭清军的明军虽然成功打乱了敌军部署,但自身的损失也极为惨重。
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多了一片明军的尸体,战死者多达四十余人,还有二十多人重伤垂危,需紧急送回营地救治。这场战斗的代价是沉重的,但也换来了清军的溃败和士气的重挫。
相较于明军的付出,清军所受的损失更为惨烈,沈永忠所部绿营兵不仅战死失踪近三百人,还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
原本被巴明视为王牌的这支绿营精锐,如今满目疮痍,士气跌至谷底,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恢复战斗力。
至于巴明麾下的正蓝旗八旗兵,虽然损失相对较轻,但此次行动无功而返,且在明军面前狼狈逃窜,无疑对他们的士气造成了严重打击。
在军中,已经开始出现惧怕明军的心理阴影。
八旗士兵曾经以勇猛闻名,可如今接连的失败让他们士气涣散,再也不复昔日的锐气。
战争原本就是一场心理博弈,士气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支柱,而清军的士气,却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被击溃。
从淮河大战到眼前这场战斗,明军屡战屡胜,连带着他们的声望也在清军之中形成了压倒性的威慑力。
相比之下,清军接连失利,尤其是这一次夜袭在内应引路的情况下仍未能成功,更让八旗兵彻底失去了必胜的信念。
现在的清军,已经不是昔日横扫中原的铁骑,而是一支士气低落、被胜利抛弃的残军。
他们的挣扎,更像是垂死之人最后的挣扎,虽有反扑之势,却再也无力改写命运。
战争的天平,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