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明军倾斜。
尽管参战士兵士气低落,但对于巴明麾下以外的其他八旗兵和绿营兵而言,却传来了捷报——“歼敌千余,战略转进”!
这个大胜的消息如同甘露洒在焦灼不安的心田,令清军内部气氛暂时为之一振。
与此同时,明军这边的宣传手段亦毫不逊色。
常登贵上报的战果数字在经过朱慈烺的一番“加工”后,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呈现在军报上。
仅仅将个位数和百位数互换了一下位置,结果歼敌总数直接翻了三倍,甚至不止。
最终报上去的战报,简直充满了鼓舞士气的戏剧性成分。
其中,刘斌和陈亮的“战神”之名也随即成为全军皆知的传奇。
他们原本在石门关一战中亲手击杀了二十几个绿营兵,但经过军报的“润色”,这些敌人“身份升级”,成了二十几个满洲兵和四十几个绿营兵。而全军的总歼敌数也被夸大到了八百余人。
毫无疑问,这样的战果将对鼓舞士气起到极大的作用,至于这些军报究竟有多大的真实性,恐怕只有那些亲身经历过战斗的老兵才知道了。
然而,对于身处生死存亡之际的军队来说,战斗的意义从来不只是杀敌的数字,而是能否在精神上压倒敌人。
时间如飞箭般流逝,朱慈烺逐渐将他的注意力完全放到了即将在盖州展开的决战之上。
巴明夜袭石门关的举动,反而为明军赢得了战略调整的绝佳机会,朱慈烺抓住这个契机,果断加快了各路大军向盖州集结的步伐。
为了弥补之前与清军交战的损失,尤其是复州城之战中的折损,他从山东调来数千精兵充实战力。
这些士兵大多经过标准化军法训练,只需简单的军阵配合演练便能迅速投入战斗,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这种有效的战力补充,正是明军在面对强敌时得以屹立不倒的重要保障。
完成了兵力的补充后,朱慈烺并未急于发动总攻。
他深知,在大战来临之前,确保各项准备工作尽善尽美同样至关重要。
他巡视各营,检查军需物资的发放情况,确保每一名士兵都能得到足够的武器、盔甲和粮草。
这种对细节的重视,不仅为前线将士带来了实际保障,也极大地增强了他们对即将到来的决战的信心。
石门关一战,刘斌麾下的老兵几乎伤亡殆尽,仅剩下两人。
其中一人因在战斗中被砍断手臂,虽侥幸活了下来,但已无法继续留在军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