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当机立断,指挥麾下的精锐部队展开阻击,力图拖延明军的包围进程,并利用这一点,破坏高杰所部的合围阵线。然而,尽管济拜能够临危不乱,并采取了有效的战术应对,局势已经越来越复杂。
他知道,尽管一时的拖延可以避免即刻的溃败,但随着明军兵力逐渐集结,一旦他们的合围完成,清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届时,除非得到范文程的增援,否则他们别无选择,必须撤退,以保全自己和剩余的兵力。
事实上,济拜和杨高的兵力并不占优,尤其是在面对明军精锐骑兵的反扑时,清军的劣势愈加明显。
尽管清军在初期阶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随着明军援兵的加入,局势逐渐转向对明军有利的一方。
范文程和济拜虽然掌握了一些有利的战术布局,但在整体战略上,仍然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他们低估了朱慈烺的决心,也高估了自己对明军反应的掌控能力。
最终,面对日渐严峻的局面,济拜只能下令继续撤退,指挥杨高保持阵线,拖延时间,等待援兵到达。
清军的撤退并非简单的后撤,而是不得不采取战术上不断调动的方式,避免明军的追击。
尽管最终的撤退顺利进行,但显然,范文程和济拜的夜袭计划已经彻底失败。
而朱慈烺凭借坚定的决心与果敢的指挥,不仅成功守住了中军大营,更是在关键时刻挽救了整个战局,令清军陷入了困境。
这一局面,显然为范文程和济拜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他们不仅低估了明军的反应速度,更高估了自己掌控战局的能力。
范文程一直站在盖州城的城楼之上,目光凝视着城外那片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战场。
南面的城墙上,布满了大小不一的火炮,超过五十门,其中仅红衣大炮就有十多门。
炮兵阵地四周严阵以待,数千精锐士兵负责守卫,令城墙内外的防守显得近乎完美。
范文程心中有数,明军虽然在攻势上并不弱,但面对如此坚固的防线,他深信他们无法攻破。
毕竟,这不仅是他多年精心布局的成果,更是当下所有清军高层为确保盖州的稳固所做出的极大努力。
然而,尽管有如此充足的防备,范文程依然一动不动地站在城楼上,目光如鹰隼般锐利地扫视着远方。
即便如此坚定,他的内心却开始涌现出一丝不安——远处的明军大营已经弥漫着浓烟。
尽管距离有几里之遥,他仍能听到越来越清晰的火枪声和喊杀声,那些声音仿佛直接穿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