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从八千人对六万甚至七万的包围中突围?
难道这不足以说明,所谓明军的强悍也不过如此?他们并非什么钢筋铁骨,甚至在某些地方,还不如我们!”
杨高这番话掷地有声,在一片喧哗中显得尤为清晰。
他深知,当前城中最致命的问题,不是外敌的兵临城下,而是接连的败仗所造成的“畏明”心理。
这种对敌军的过度恐惧,若继续蔓延,甚至可能引发士卒叛变,比起朱慈烺的无所畏惧,这种从内部开始的崩塌更加致命。
听到杨高这番言辞,范文程立刻明白了他的用意。
他轻咳一声,接过话头,缓缓说道:
“杨将军所言极是。试想,以八千对十万的兵力差距,朱慈烺还提前设伏,结果却不过如此,除了少数亲卫部队稍显精锐外,其余数万兵马,战力未必有我们想象中那般强悍。
若真是如此强军,又怎会让咱们在重围中突围成功?”
这番话说得既沉稳又带着鼓舞意味,屋中议论之声渐渐减弱,不少将领露出了若有所思的神色。
然而,张砺听着杨高与范文程的分析,心中虽有不快,却又无从反驳。
杨高所言的“明军士卒怕死”,乃是战场上的普遍心理,他无法否认。
至于范文程对明军战力的贬低,虽有些夸大成分,但此刻也是为了稳定士气,挑明争辩反而显得不合时宜。他在心中暗叹一声,终究选择了默然不语。
就在此时,济拜也适时发声,试图将这一番讨论引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略显不甘,但话语中已带着几分自我开脱的意味:
“不错!若非明军提前出动大量骑兵,又以数倍兵力围攻,本贝勒又岂会无法突破他们的防线,更别说无法亲手斩杀朱慈烺了!
不过是一时失策罢了!”
济拜这番话既是顺着杨高与范文程的分析,同时也意在为自己推脱责任,战败之后,总有人需要为此承担后果。
而眼下这种局面,显然不适合追究所谓的对错,唯有将话题转向敌军的优势与己方的努力,才是保全自己的上策。
屋内的气氛随着这番对话渐渐趋于平稳,但每个人心中都明白,真正的危机并未解除。
敌军的强势固然可怖,但更可怕的是城内将士士气的崩塌,若要撑住当前局面,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策略,更是所有人的齐心协力。
正如杨高与范文程所暗示的那样,此刻最重要的,不是追责,而是重拾士气,守住这座关乎全局的城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