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能够经营的好,我会很高兴,取之于民,也将用之于民。
学会起步资金也是乡亲们捐赠,将来办学之余还能回报乡里做慈善,抚孤养老,多好。”
董秀才点头,
“就冲你这一席话,我便把私塾关了,带着这几十学生去无极学堂。”
“谢老师。”
“谢什么,都是做点实事罢了,我这些年最引以为傲的不是曾经在国子监读过书,也不是曾被荐举参加了秀才科,更不是成了多少长安贵人们的座上宾,
我最自豪的是在这办学三十年,也行医三十年,教了许多学生,治了许多百姓的病。”
李逸笑道:“老师这么一说,我倒有个新的想法,我觉得学会可以拿一笔钱出来,
建一个医馆,请几位大夫来坐诊看病,再招一些药师,”
李逸说着自己打算,这个医馆是既有医生坐诊治病,也还经营药材的加工和售卖,还可以选一些聪明有天赋的来学习加工药材、诊疗治病。
甚至以后,还可以发展药田种一些药材等。
“我们的医馆,以人为本,药材平价,诊费亲民,若是有乡民无钱支付医药费的,可以先记账·······”
叫医馆也好,叫药铺也好,这是集治病、教学,加工、售卖药材等为一体,而且是带有几分公益性质的,
“你这样弄,那一开始要投的本钱不少,而且有可能会亏本。”董秀才提醒,记账好记,但钱难要。
李逸倒不以为意,他其实更看重的是切入这个行业,甚至以此培养一些自己的医师、药师,而且这买卖是挂在学会名下,学会本就是带公益性质。
再说了,李逸可是见识过这个时代的医、药的,一是医师少,二是药材贵,所以百姓往往是看不起病买不起药的,小病靠扛,大病就扛,十里八乡,连专业点的有经验点的接生婆都没几个。
那些走街窜村的铃医,都很赚钱,更别说正规的医馆药店了。
如果正常经营,哪怕做平价药材,收亲民诊费,只要能开业,基本上不可能会真亏本。
别以为那药铺门口挂一副对联,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世间无疾苦,就真以为这行当不赚钱。
其实古今中外,医都是高端且稀缺的宝贵人才,药品更是最赚钱的行业。
西门大官人在阳谷县过的那么潇洒,就是在县衙门前开个生药铺发家的,后来发迹有钱,就在县里管些公事,与人把揽,说事过钱,交通官吏。
“难得你愿意如此造福乡里,学会开医馆药铺这事,我来帮你联系医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