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怕他跟李靖经常讨论兵法,也学到了一点东西,但他觉得自己所学不过皮毛。
估计就是李靖来,现在这个情况,也未必就会冒险出击吧?
李逸觉得打仗,其实有时就跟打游戏差不多,首先还是得讲究策略,然后是兵力。
优秀的将领,能用策略,调整兵力,使之在局部战场达到优势,然后击败敌人。
很少有说谁非要以少击多。
以少胜多的前提,那也是不断运动作战,在局部达到优势的。
就好比很多名将擅用的斜击战法,两军差不多兵力摆开阵势对打,那高明的将领用斜击法,就是一侧集中更多精锐兵力,开打后速度加快冲击对面敌人,
而中部和另一翼的兵安排的少,甚至打起来后,他们要放缓速度,这样主力先击破敌人一翼,其它中、侧翼则负责要吸引住敌人,拖住敌人就行。
当然,这种战术得艺高人胆大,
否则被敌将识破,人家只要把预备队派上来,你就难以突破了。甚至若是侧翼调骑兵上来,照样得送。
李逸自认为他不是什么天纵奇才的战术大师,
统兵还基本是外行,
手下也没有什么大将,李仲文那是上司,还刚吃了大败仗,不可信。
刘世让等人,也算了吧。
至于丘神俨李德奖等,都只是年轻的校尉旅帅级中低层军官,带领小部队还行,但要说到军团作战,他们也没经验。
知晓自己几斤几两,李逸也就不扬短避长了,他就守着,有城池关隘加持,那可就稳多了。
孙子都说,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制作大盾、云梯、冲车等攻城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还得几个月。
如果将领急躁攻城,让士兵蚁附攻城,伤亡三分之一还没攻下,那就是灾难。
用兵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
兵力弱于敌人,那就要避免作战。
李逸现在的情况,就得避免主动去进攻,更不能野战、攻城。
他就适合守城。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
没那个实力,那就猥琐塔下吧。
在高大的城墙上,新兵、辅兵、民夫、丁壮,都还能发挥些作用,要是野战,带上那些凑数,反而会让自己阵形混乱溃败。
李逸提笔给李仲文回了一封信,劝他紧守张壁堡,凭险而守,不要出击,就静待朝廷援军。
刘武周的汉军主力还在太原,但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