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尚忠略显遗憾地低下了头:
“我们原本打算改进歼教7,现在正在进行一些预研工作,比如机翼选型和进气道匹配。接触了歼7f项目后,觉得它能提供很好的参考,可惜…”
听到这里,许宁想起了之前与海航25团飞行员的对话,他们提到部队急需一种高效的高级教练机。
最理想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全新设计一款高级教练机,但目前的资金和技术条件还不允许这样做。
然而,利用现有的歼8iiact多余度数字电传技术和性能优良的涡喷14发动机,在歼7基础上改造出一个新版本是可行的。
这正是后来教练9的诞生之路,也是648所的作品。而许宁有信心让它提前问世,并且……
追求卓越,他转向即将告别的孙尚忠,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既然有此想法,何不将计划扩大,做得更大胆一些?”
听到这话,孙尚忠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抬头注视着许宁:“您也觉得我们需要一款全新的高级教练机吗?”
尽管基于歼7F的技术方案已被否决,但得到对教练机概念的认可,还是让孙尚忠感到一丝欣慰。
预研项目的转化率通常很低,十个预研项目最终能有两个或三个进入正式阶段已属不易,而真正成功的则更少。
之前他们提交的两份预研报告因深度不足被退回;
这使得648所内部对新型高级教练机计划充满疑虑——更多的投入、不确定的军方需求,对于资源有限的他们来,这无疑是一个风险。
作为648所的副总设计师,虽然孙尚忠年仅三十不到且没有主导过任何型号设计的经验,但在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承担起这个重任。
年轻与缺乏成功经验让他对自己的信心不足。因此,当听到许宁的支持时,他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许宁不仅年纪轻轻便展现出非凡才华,在八三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支持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当然,你们对歼教7的了解应该很清楚它的不足。”
许宁点头表示同意,直言不讳地指出了歼教7的问题:
“低速性能和后座视野差,起飞降落时教官甚至需要自制潜望镜来观察前方,而且其潜力不足以满足空军步入三代机时代的需求。”
事实上,歼教7本应只作为一个过渡机型,但因新型教练机迟迟未能到位,它竟成为了主力装备,一直生产至2017年。
“是啊,您得很对。”
孙尚忠轻叹道:“有您的这句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