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200从立项到首次飞行只用了大约20个月的时间。
如果没有那次不幸的空难,它本应更早进入服役。
虽然那时候的技术积累已经相当丰富,但如今,许宁手中握有的资源更多,他有信心能够顺利完成任务。
这个项目的初步规划并没有耗费太多精力,几个核心成员在半晚上的时间里就勾勒出了大致的方向。
对于许宁而言,这类任务早已驾轻就熟,无需过多依赖系统支持。
尤其是运8的相关数据早已经被172厂的团队数字化,可以直接调用,只需添加t形线和尾鳍的研发,工作量相对较。
徐舒与电科14所的工程师们虽然不是飞机研发专家,但他们在算法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最费时的部分是等待计算机处理结果,因为现有的计算能力难以满足需求。
因此,利用这段时间,团队可以着手进行楔尾预警机的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分析。
尽管研发吊舱时已经通过一些巧妙的方法减少了对硬件性能的要求;
电子干扰吊舱对于14所来仍然是一个新颖的挑战,预计需要约半个月的时间来制造大、两种工程样机。